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19 年 03 月 17 日

流感爆發公院爆煲 助護士上位 赴英挖港人醫生 梁智仁發功救亡

公立醫院今年又一次因流感大爆發而令前線醫護人員谷爆,矛頭直指醫院管理局,罪狀包括多年無法解決的醫護人手不足問題、資源分配不均致病房逼爆、行政架構臃腫及制度官僚等等。

擁七萬八千多名員工的醫管局,是政府最大部門警務處人手的一倍,甚至比五大紀律部隊的總人手更多。不過,同樣擔當服務市民和拯救生命的重任,醫管局的服務和種類亦非常多,如何管理如此龐大機構?本刊專訪醫管局主席梁智仁,由他拆解醫管局近年遇到最大的危機。

為提升已低沉多時的醫護團隊士氣,按緩急解決多如繁星的問題,梁智仁近年不斷發功,針對挽留護理人員,增加他們向上流機會;積極招攬海外醫生,遠赴倫敦向當地港人醫生挖角;親自向前線人員了解病房運作,希望將多餘文書工作及會議減得就減;更積極考慮將每年流感高峰期,改由中央統籌調配人手資源的可行性。

一班做到谷爆的醫生早前舉行集會,向管理層反映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流感疫情最嚴峻時,外界只着眼病房如何逼爆,作為全港公院的總指揮,梁智仁透露許多鮮為人知的數據,「其實只有內科及老人科最嚴重,為疏導病人,去年合共增加五百七十四張病牀,當中超過一半以上,約三百二十七張牀,正是加到疫情最嚴峻的內科及老人科。」

醫院寸金尺土,加了牀位又惹來外界非議,指病房逼爆,病人慘過住劏房。梁智仁道出「收得就收」的背後,只因不忍病人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這批患者以長者居多,六十五歲以上的佔百分之七十,八十五歲以上的亦佔百分之四十,容易因體弱引發併發症,管理層細閱各醫院的圖則,找出可加牀的位置,便指令前線醫護「盡量收」。

當外界以為「瞓走廊」是低人一等的安排,醫生及護士卻拚盡全力給予最好的治療,梁智仁說:「今年因流感致命的死亡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一,相比前兩年的百分之二點五低。這是個重要指標,顯示病人獲得高質素及有效的醫護服務。」

有醫生團體曾埋怨公院收症有增無減,卻「唔覺牀位有加過」,梁智仁提供數據反駁說:「今年會繼續加五百幾張(牀),同樣將一半以上病牀加到災情最嚴重的內科及老人科。」

對於有意見提出,在流感高峰期採取特事特辦措施,將人手和資源高度集中處理,包括在一至二月的八個星期內,集中對內科、老人科及急症室,將醫管局二萬八千張病牀及七萬八千多名員工作調配,集中火力對症下藥豈不是更有效?梁智仁覺得建議不錯:「呢個係good idea(好建議)!」記者問他明年流感高峰期可否馬上試行,他說:「可以諗諗!」

醫管局面對人才流失的嚴峻考驗,梁智仁近年不斷諗辦法挽留前線醫護及檢討薪酬待遇。

 

護士促增加人手

然而加牀安頓病人後,伴隨而來是人手負荷大增。醫生、護士再叻也只得手一雙,要穿梭早已擠得水洩不通的病房,面對此起彼落的召喚,再硬淨的醫護也壓力爆煲,月前有護士打破緘默上街抗議,促請局方盡快「加人」、「平衡工作量」。

梁智仁坦言十分同情,皆因他視察過護士的實際工作,發現她們是病房最忙的一群,工作量有時比醫生更甚。他細閱護士的工作流程表,想辦法減省或簡化工序,發現病人記錄雖已電腦化,但病人因出院、調院或調往其他專科時,護士仍需填寫一張「病人清單」,詳列病人有否藥物敏感、飲食注意事項等。

他曾為此了解可否減省不填,答案是「唔得」,姑娘解釋填寫清單能令下任接手的醫護更快更清晰掌握病人的最新狀況及注意事項,避免出錯,故填表工序「唔慳得」。

醫管局每年流失千多名護士,在逼爆的病房內,前線人員經常忙到無停手。

 

擬撤海外醫生實習期

梁智仁未有因此放棄,與局方同事細心研究護士的薪酬架構,發現私院護士的待遇的確優於公院兩至三成,不論初級、資深或專科護士都成為被挖角對象,醫管局早前引入更多護士學生及近九十名兼職護士,盡力舒緩人手特別短缺部門的壓力,做到將工作平均分配,不至「做死某堆人」。

但措施只屬緩兵之計,中長線仍是挽留人:「要挽留姑娘,除咗研究調配工作量外,提高薪酬同晉升機會同樣重要。」他拍心口說,正考慮提高護士的薪酬點,以增加五百名資深護士,給姑娘更多上位機會。

事實上,管理層一直有心藉提升薪酬挽留人才,醫管局支援職系員工早前爭取要求新舊人員劃一加薪百分之十二,工會一度與管理層爭持不下,行政總裁梁柏賢出馬游說,最終同意以劃一加薪百分之八,工會和氣收場。是次調薪計劃涵蓋一至三級員工約二點五萬人,涉及開支約四至五億元。

以加薪修補與醫護的關係,只是邁進一小步,更令梁智仁頭痛的,是流失率不斷創新高的醫生團隊。梁智仁承認在醫療集團崛起下,私人市場挖角毫不手軟,出價比醫管局高兩至三倍,「多咁多(錢),點加都追不上。」然而令他欣慰的,是仍有一班醉心鑽研醫學研究、熱心栽培接班人,以及淡泊名利的資深醫生,選擇留守公立醫院。

短期如何吸引更多優秀醫生加入公院行列?這問題一直在梁智仁腦內盤旋,他想了又想,認為引入英聯邦國家醫生來港執業看似可行,但礙於重重關卡,目前難以快速實行。權宜之計,是吸引更多境外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冊來港執業,投身公立醫院。

自從去年放寬有限度註冊醫生的註冊期至三年,醫管局在海外招聘進度不錯,日前獲醫委員批准註冊申請的三名醫生,將投身公院的放射、急症科及家庭醫學服務。

據數字顯示,由一一至一二年至今,醫務委員會合共批准三十九宗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在醫管局工作。截至一九年一月,共有十人在麻醉、急症、心胸肺外科、家庭醫學及內科等人手短缺的部門工作。

為吸引更多海外醫生來港加入公院,梁智仁去年十月趁往英國度假,專程出席一個研討會,向一班在當地行醫或正攻讀醫學的港人挖角,推介來港執業的好處。

當時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湊巧亦在倫敦有公務,得悉梁智仁出席有關研討會,主動伸手做援兵加入游說,兩人雙劍合璧下,出席的七十名醫生均表示有興趣,紛紛詢問申請詳情,「他們大部分都想返香港發展,尤其他們的父母和親朋戚友,更加樂見其回流。」

梁智仁說,在交流過程中,明白境外醫生普遍因來港後要實習一年而卻步,「在英國要實習兩年,如果來港執業又要加多一年,豈不是實習三年?」為優化實習計劃,梁智仁提議將實習期縮短至半年甚至全面廢除,但最終能否通過,決定權仍在醫務委員會。梁智仁坦言在這個問題上局方是處於被動,但他不會因此卻步,又想盡辦法推動醫委會加快推行。

優化實習只是冰山一角,對海外醫生而言,來港執業與否的另一關鍵,是如何盡快考得專科資格,藉此提高晉升及發展機會,但每年的收生名額和審批權仍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本地醫生又想爭,海外醫生來到又想競爭,但專科名額有限,點分配呢?」梁智仁拋出海外醫生的心聲,希望業界一起討論,找出解決辦法。

梁智仁去年十月在英國舉辦座談會,向當地執業及正在讀醫的港人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