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動手打人的孩子 (一)
近日,有孩子在幼稚園上學的家長朋友,向我哭訴,訴說她的孩子在校內被同學仔欺負推倒打罵。朋友非常心痛又「肉赤」,更不明白為何一些小朋友總是動不動便會出手推開或打罵他人。朋友雖然已向學校老師投訴,但投訴歸投訴,孩子被無故打罵就已經傷害他們了,不管怎樣投訴,也未能彌補對孩子的傷害。
朋友的哭訴,讓我回想起從前我曾在網誌上分享過的一篇有關小朋友愛動手打人的文章,或許我在這裏再和大家分享文章一次,希望籍此能用以安撫朋友之餘,又能讓更多人了解孩子打人的可能性。文章分享如下:

美國親子教養專家珍妮波蘭(Janet Poland)在《孩子難纏,怎麼辦?》書中曾指出:「孩子本來就不及成人般成熟,比較不知道運用智慧及經驗來應付緊張的情緒,所以經常不當的表達憤怒。」打人,是孩子回應外在問題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所以不難發現,當小孩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時,那種緊張或憤怒的情緒不知如何適當宣洩時,便以「發脾氣」、「打人」來宣洩。成人們應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
一、表達不當
精力充沛、體格強壯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或溜滑梯時,常把別人壓倒、撞倒或推倒,其他孩子認為這叫「打人」。但其實這是他用以「示好」的行為表現,他並不喜歡攻擊別人,他還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衝動易怒的孩子在疲倦、飢餓或想睡時,比較難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媽媽或其他成人從旁協助,以及安撫情緒,並再三提醒孩子:「打人是很不好的行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處置
堅持度較高的孩子遇到無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時,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例如:積木每次疊到第五塊就垮下來,七巧板拼不回最後一片等等,你必須在孩子失去耐心前提點或幫助他。否則,孩子很容易因此發脾氣。
四、要對方服從
孩子與玩伴之間的遊戲規則,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的想法行事,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打贏者,可以讓對方「服從」,和他繼續玩下去。兄弟姊妹們之間,經常出現這類爭執的畫面。
五、有樣學樣
「不快一點吃飯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孩子和玩偶的對話,也間接顯示出生活中,成人與他的互動模式。要這孩子不打人,實在有點難!
我們可以多仔細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時是「表達不當」,有時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與人相處」,也有可能是「希望對方服從於他」,或者是「從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學習而來」,所以成人們得多留意並改善自己的言行,學習「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