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作用與併發症
談伯確診患上第四期肺癌時已經八十多歲了,當時他的腫瘤已擴散至骨和肺部其他地方。談伯年輕時煙不離手,即使已戒煙三十多年,醫生預期他的腫瘤並沒有非煙民通常帶有的可針對基因突變,同時談伯的腫瘤對免疫治療的份子指標PD-L1呈陰性。談伯年紀大,不能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可幸的是醫生相信吸煙是談伯的致癌因素,所以腫瘤應該帶有大量基因突變和新抗原,因此估計他的腫瘤對抗PD-1免疫治療會有良好效果。
雖然談伯的PD-L1呈陰性,但醫生說近來發現了另一個準確而獨立於PD-L1的份子指標TMB(Tumor Mutation Burden)。由於檢驗TMB需約三周,醫生盡快把腫瘤樣本送到外國作檢驗的同時,在別無他選下,建議談伯先接受免疫治療,以及利用放射治療去控制骨轉移和減輕骨痛,放療還可與抗PD-1治療產生協同作用。
三周後,檢驗結果發現談伯的TMB指標相當高,醫生說這是好消息,顯示談伯的腫瘤對免疫治療應有效果。治療六周後,談伯的肺腫瘤確有縮小,可惜兩個月後他的皮膚出紅疹,且愈來愈嚴重,醫生決定暫停免疫治療,並處方少量類固醇。雖然皮膚有所好轉,談伯又再使用免疫治療,但之後皮膚又再變差,需暫停免疫治療,待皮膚好轉後又重啟治療,如是者反反覆覆。不過,醫生跟談伯說,他算是走運了,因為一旦出現如肺炎等更嚴重的併發症,談伯以後便不能再用免疫治療,連暫時唯一可用的治療方案都無法選擇。

誠然,當腫瘤治療效果愈好,醫生愈會顧及病人的生活質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及併發症,令人擔心,但醫學界普遍認同,在醫治較嚴重疾病時有機會出現副作用或併發症,有時也要冒險一下以達到療效。醫生會同時考慮治療帶來的好處和副作用,權衡輕重後才向病人作建議。
如何分別副作用和併發症?其實界線較為模糊,普遍來說,副作用較為常見且不致性命危險,而併發症通常較嚴重,甚至可致命,但這並不常見,否則醫生不會採納該治療方案。
併發症不單因為治療而出現,也可由病情惡化導致。常見的是腸道腫瘤導致塞腸、肺癌腫瘤導致液痰滯留而造成肺炎、肝癌進一步破壞肝功能致肝衰竭等,這些都與治療無關。
不同治療方案又會出現不同副作用及併發症。各化療藥物的藥理相似,所以副作用都共通,如噁心、嘔吐、抑制造血組織、脫髮等,亦有化療藥物如鉑金類具有特定副作用,如影響神經線而致手腳麻痺。各種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及有關新陳代謝,副作用包括針對EGFR的肺癌標靶藥會導致皮膚乾燥和暗瘡、腎癌與肝癌的口服標靶藥會導致手掌腳掌的皮膚發炎、高血壓和影響傷口癒合、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於乳癌的mTOR抑制劑會導致口腔黏膜發炎等。近年發展的抗PD-1免疫治療,則帶來前所未見的自身免疫副作用。常見的包括皮膚痕癢和紅疹、肚瀉和甲狀腺功能過低,較罕見的有肺炎、腎和肝功能受損,甚至影響腦、眼、心、造血組織和胰臟等。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