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和其運用正影響人類生活各範疇。「大數據」一詞首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原指處理資料的傳統應用軟體不足以應付愈來愈龐大的資料,現泛指大量四方八面而來的巨量資料。目前,大數據的日常用途多見於消費者行為方面,透過收集消費者日常生活留下的數碼腳印,用來分析某地區、行業、年齡層、性別等某一類人士,從而了解其消費行為特點,並由此設定相應推廣策略,之後又通過消費者對推廣的反應,再調節推廣及營運方式。
這種由大數據推動的商業行為愈見盛行,跨國大型機構如網上購物平台亞馬遜和科技公司谷歌等,都是通過這方法得知消費者的愛好,從而為他們提供度身訂做的消費建議。大眾現時在其智能手機或電郵經常有彈出來的廣告,就是商戶基於其個人平時在網上的瀏覽紀錄而專門推介,希望能有效影響其消費行為。
腫瘤科也有大數據的芳蹤,估計最快可以應用的是通過人工智能來分析醫療影像,有助診斷。這些包括檢查乳癌的乳房造影,以及在顯微鏡下展示的子宮頸抹片細胞。腫瘤科的治療方面,亦有大量研究進行中,包括人的基因組成與藥物副作用之間的關係、腫瘤的基因與腫瘤行為、對藥物和放射治療反應之間的關係、腫瘤在顯微鏡下的形態與治療反應的關係、腫瘤在掃描下的形態與其行為和治療反應之關係等等。
這些與患者基因有關的研究,收集的數據就如海量般龐大,腫瘤基因組成這方面的資料則更複雜繁多,因為一個腫瘤的不同部位,基因也有不同,所以理論上要在腫瘤不同部位抽取細胞來檢測基因,再對照該處的顯微鏡和掃描影像,亦因此製造更大量的基因數據。不過,目前絕大部分腫瘤科的治療基礎資料,仍是源於傳統研究方法,暫未用上大數據的資料及分析。
四十五歲的黃先生剛確診患上鼻咽癌。正電子掃描顯示,他兩邊頸淋巴已腫瘤入侵,而磁力掃描則沒發現頭底骨受影響。他在一家著名公司任職電腦工程師,為客戶分析顧客資料,從而設計推廣策略。成為癌症患者後,他亦「專業上身」,上網看到radiomics一詞,意指透過分析掃描得來的資料去預測腫瘤的行為和治療反應,之後他便向腫瘤科醫生查問,能否從自己早前的正電子掃描和磁力掃描結果,得出相關的新資訊。
腫瘤科醫生解釋,目前醫學界正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就是希望獲得更多radiomics的資訊,但暫時仍未成熟至應用程度,以至現在還是以過去傳統研究作為腫瘤治療基調,例如以正電子掃描去顯示黃先生腫瘤的範圍及活躍程度,再決定治療方案。
對於黃先生,掃描結果反映他的腫瘤沒有影響顱底骨,其實是一個好消息,否則放射治療便需要包括顱底骨以上之組織,可能造成腦部功能受損這副作用。不過,由於他的腫瘤影響了兩邊頸淋巴,腫瘤出現遠轉移的機會較大,所以醫生建議他接受前期化療和同步化放療,因為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化療加上放療,效果更好,治癒率高達九成。當還未完全踏入腫瘤科的「大數據時代」時,傳統研究智慧就是依歸吧。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