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風吹襲 離奇歪臉
坊間有些傳說,不知是真是假,像經常聽見有人說,早上在窗口被北風一吹,口角便給吹歪了,從此變成歪嘴!?
這是無稽嗎??
最近幾個月,在北風呼呼的日子,的確有人因嘴角歪了面龐癱瘓而求見醫生。北風吹歪嘴角,真有其事嗎?
![]() |
懷疑患顏面神經麻痹人士,或有需要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確定腦神經情況。 |
家人已移民加拿大,只得自己一人在香港生活的Simon,在最近這一個月,突然消失於友儕間,大家都覺不尋常,因為沒有家室的他,一向活躍於社交圈子,無論是高球活動或是大夥兒雀局晚飯,他逢請必到!
但連續多次聚會他都推卻,好友擔心他出了甚麼問題,於是上門找他,方才發覺他避見朋友,原來有難言之隱…
「你看到我這樣子,應該明白我為何不出來吧……」Simon向朋友說,說時只見左邊臉無法隨說話動作和表情牽動,而他右眼眨動時,左眼卻是動也不動,而當說話時右邊嘴開合,左邊嘴角卻無法移動,而且更有口水從這邊嘴角滴出來。
朋友更發現怪異現象,就是Simon的左邊臉忽然變得平滑,法令紋消失,額頭的幾條皺紋也突然失蹤!他一度懷疑,Simon忽然失蹤的這段日子,會否是去了打Botox(肉毒桿菌針)企圖將皺紋掃走,卻因為當中出了甚麼意外,致令半邊臉喪失表情呢?
「你……還好吧?」朋友狐疑地問。
患病級別 |
![]() |
歪風吹歪嘴臉
Simon露出半張苦笑臉,向朋友解說這陣子的怪事。原來他受怪病侵襲,某天起牀發覺左邊面癱瘓,他初時以為之前幾晚工作太累,致面部麻痹,心想休息一陣後會恢復過來,然而苦候三天,面癱情況不但沒有好轉,更愈來愈差,由初時在努力下可以動分毫,到後來整張左臉像冰封一樣,完全無法動彈,他最後終忍不住急急見家庭醫生,經初步臨牀檢查後,懷疑與腦神經有關,馬上轉介他見腦神經專科方頌恩醫生。
「醫生,你幫幫我,這到底是甚麼怪病?可以治好嗎?」被怪病纏身三日的Simon見到腦神經專科醫生時,心頭的確有點慌亂,怕面癱情況就此保持下去。
「你這情況是何時發生?是突然出現,還是慢慢演變而來?」方醫生問。
Simon向他說出突如其來的面癱經過,事前完全無徵兆,情況就像歪風吹歪嘴傳說一樣:「某天起牀後刷牙,突然發覺左邊臉不能動彈,左眼無法合起,牙膏和口水不斷從左邊嘴角漏出來……說來又有點邪,那天早上,我望一望窗外景色時,一陣冷風吹來,之後刷牙照鏡,就發現這樣子……」
![]() |
咧嘴時因左邊臉無法郁動,有明顯歪斜。 |
![]() |
第七腦神經位於耳後,故患者按壓耳後會有痛楚。 |
第七腦神經發炎
方醫生請他別擔心,隨後開始檢查他面部的癱瘓情況,包括請他向上下左右望,檢查他四肢協調情況,並按壓他耳後位置。
Simon的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最近這兩星期像他一樣出現面部癱瘓情況而求診的人,就有三、四人。而Simon所患的,絕不是甚麼怪病,亦不是由「邪風」引起。
「病人出現面癱情況,因為第七腦神經(Cranial nerve)出現問題,一般是受病毒侵襲,致令神經發炎,麻痹,而這左右各一的第七腦神經,正正是控制面部表情的總掣,包括面部上半的眼眉、眼球、面頰、和下半部的嘴巴、下巴等。」方頌恩醫生解釋。
面癱情況,可以影響左邊或右邊臉的上半部及下半部,至於兩邊面的上下半部同時受影響的就非常罕有,有機會並非綷純面癱,可能是其他病症。
方醫生指出,面癱又稱為顏面神經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或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大部分因過濾性病毒感染。其他原因包括細菌感染或腫瘤,例如聽覺神經腫瘤(Acoustic neroma),都有機會影響壓住第七腦神經。而腦幹有事,例如中風,都有機會引致面癱。
![]() |
懷疑患顏面神經麻痹人士,或有需要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確定腦神經情況。 |
約八成機會康復
面癱較常見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情是突然出現,並有一個演變過程:「病發的頭兩、三日後,情況慢慢會變差,即面部肌肉癱瘓情況惡化,再三、四日後面癱情況會穩定下來,再七至十日後會逐漸有點改善,而大部分個案在六至十二星期會有明顯復原。患顏面神經麻痹病人,大約有八成機會康復。」方醫生說。
治療方面,常見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亦有一些病人會接受針灸,刺激面部神經,令復原機會提高。
不過方頌恩醫生指出,目前多項針對顏面神經癱瘓治療中,研究顯示,只有類固醇確證有效用,其他如治療過濾症病毒藥物,維他命、物理治療、或針灸等,暫時都未能確證有效。然而,類固醇以外的治療藥物及各種治療方法,因副作用較小,故醫生為增加病人的治癒率,一般都會考慮同時處方給病人。
而類固醇由於有副作用,醫生會衡量病人情況後,才決定是否採用。
平衡風險 用類固醇
方醫生說:「面癱不是會致命的病,最差的情況是面部肌肉無法動彈,影響外觀,亦令眼睛無法合起來,長期不合眼會令眼球過乾,令眼角膜受損。但此病不會致命,就算完全不醫治,都有機會慢慢好轉,相對類固醇在某些情況下會致命,例如面癱病人達八十歲高齡,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又中過兩次風兼有心臟病,在這情況下因類固醇有機會令血壓高,亦會增加血凝機會,甚至有機會引致血栓塞或中風,故處方類固醇醫治前,應慎重考慮。」
不過,如病人年紀輕,沒有其他健康問題,醫生就會處方類固醇,因為這種藥物已證明對病情康復有一定幫助。
一般顏面神經癱瘓病人是如何發現患病呢?方醫生說,求診者發病情況大多數都很典型。例如,早上起牀後刷牙,發現口水不斷從一邊嘴角溢出,之後進食時發現一邊嘴活動能力很差,無法咀嚼食物,致食物碎屑殘留在牙齒與面頰中間位置。而面癱不會影響說話能力,只會令說話時漏風,但不會引致病人無法說出自己的病情。
病毒活躍 轉季多發
坊間有傳言指秋冬季節,在邪風吹襲下會引起面癱,方頌恩醫生說這當然沒有醫學證明,不過在臨牀經驗上,面癱又的確像是有季節性似的。
「通常連續有四、五個面癱患者求診,之後停一陣子例如數月後,又會見到四、五個面癱病人。」他說。面癱個案較多的季節,通常在秋冬或夏秋之間,如八、九、十月,他估計可能與流感季節時,過濾性病毒活躍有關。另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崘疹病毒影響到神經線,如確認是此情況,會處方針對崘疹病毒藥物。
臨牀檢查方面,醫生一般從臨牀病徵已能確定,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確定第七腦神經發炎情況。醫生亦會檢視其他線索,舉例病人身體有否協調問題,另一邊身會否無力,或面部只有下半部無法動彈等,如出現這些情況,病人可能不只是面癱。
由於Simon的病徵明顯,沒有家族病史身體亦健康,經檢查後亦沒有其他問題,方醫生立時給他處方類固醇,現正康復中。同時他亦見中醫師接受針灸,希望加快康復進度。
認識貝爾氏麻痹
面癱,即「顏面神經麻痹」(Facial nerve palsy),又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是由蘇格蘭解剖學家貝爾爵士(Charles Bell)於1821年首先提出。國際醫學數據顯示,每10萬人中約有23名患者,任何性別、年齡或種族都有機會患上。
通常是支配我們臉部表情和閉眼肌肉的第七腦神經,因病毒性感染,患者免疫系統反應異常,造成顏面神經水腫、發炎、細微出血而引起麻痹,令面部一側的肌肉功能喪失。
影響的肌肉包括一邊的額頭、臉頰和嘴部周圍的肌肉——
- 患者笑的時候,只有一邊嘴角向上,另一邊保持原位,致有歪嘴的錯覺;
- 而患側的法令紋會消失;
- 嘴巴無法緊合,所以無法正常飲食;
- 往上看時,患者正常的一邊額頭有皺紋,患側則無紋;
- 患側眼睛無法緊閉,故有眼乾現象;
- 顏面神經也掌管味覺、淚腺、調節聽音大小的神經纖維,在顏面神經麻痹的人約有一半患者會味覺消失,少部分流淚受影響,亦有患者感覺聲音變大;
- 嚴重時,患者患側耳後方有疼痛感。
伸延閱讀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