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情
久違了沒有四十年,也應該有三十年吧,在臉書上看到電台同事放上去的照片,心如鹿撞,連忙留言問在哪處可買到。
照片中的柑顯然與記憶中的不太一樣,但依然有久別重逢的興奮感覺,可是同事久久沒有回應,熱切的盼望逐漸冷了下來,翌日返回電台時連自己也忘了前事,不料同事走來,悄悄塞一袋東西過來。天啊,是柑、香蕉和西瓜!
這個男人可夠細心,不回應臉書,是要為別人製造驚喜。這時他才告知是買自洪水橋街市,反正十元八塊不貴,送我嘗味是成人之美。其實一個柑已很滿足了,更何況香蕉和西瓜從未在記憶體中出現過。如果只是香蕉和西瓜,思絮不可能起波瀾。
說的是柑軟糖。

梁家權攝
現在軟糖種類何其多,口味日新月異,但人始終是感性動物,儘管有時對人對物選擇性貪新忘舊,可是曾經鍾情的總會牽掛,所以突然有一天再浮上生命海,便情難自制。物換星移,原來月圓月缺才是永恆,人面和物事都會變。
當年經常不名一文但又為食的黃毛小子,一眼便看中這個由十瓣橙色軟糖拼成的柑,即是買一個有十次吃,而軟糖最大的能耐是拖延口水的消磨能力,只要不去咬它,任由它在嘴巴裏給舌頭做軟腍腍的撫摸,恰似送上千萬溫柔。
為了保持柑的圓形,十瓣軟糖圍在一個密封的小紙筒外圍,吃完十瓣軟糖,遺下小紙筒也可放在耳邊敲,聲效恍似擊鼓,如此這般無無聊聊樂上一天。
無論如何想不起有香蕉和西瓜,但一定有檸檬,只是個性從不想心酸,連累了對檸檬的觀感。何況我做人好簡單,既然一個柑已覺得甜蜜蜜,何必搞到酸咪咪!
如今重現眼前的柑,包裝的玻璃紙上標註中國上海。搜索枯腸都無法記起當年的柑是哪地出品,從來想當然以為似史蜜夫橙花糖在香港工廠做,那個柑也是道地港產吧。
中國製造的柑軟糖色澤偏紅,戰戰兢兢舔一下,第一下的味道是甜,然後是強烈的……橙味。
橙味?不是柑嗎?一直以來,以柑相稱,問幾位孩童歲月曾經吃過的人,竟然眾口一辭說是橙!想不到,一錯便是半生!再想,當年的味道似橙如柑,錯的未必是我,只怪始作俑者曖昧其事。又再想,柑也好,橙也好,鍾意就好,管它其實是桔!不是說笑,中國上海製的產品中文名稱正是桔,英文標示Orange。
心亂如麻。
拿着已不一樣的柑,不無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