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廣體胖?
往日,當社會仍未富裕,西方飲食習慣仍未盛行之時,大部分人的身形都偏瘦。那年代,「肥」這回事會被形容為心廣體胖、有福氣;近代,過重肥胖卻變成了一個負擔,更是健康的詛咒。
蘭倩在七年前確診乳癌。最初,她自行檢查時發現乳房有腫塊,經醫生檢查,腫塊原來已長到三厘米大,而右邊腋下淋巴腫脹,掃描證實淋巴已受影響,但幸好當時腫瘤沒有遠轉移。為使乳房得以保留,蘭倩先接受化療,縮小腫瘤後再做乳房保留手術,之後配合放射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病情至今穩定受控。
當蘭倩完成放射治療後,腫瘤科醫生已一直提醒她,要保持體重穩定,因為研究顯示,完成治療的乳癌患者,如增重超過一成,會增加復發風險。雖然蘭倩接受手術後體重一向保持穩定,近一年卻慢慢上升,除了因為掉以輕心,其次是年紀漸長,運動量減少之餘,新陳代謝率又下降,所以體重緩緩上升。最近一次覆診,醫生再提醒蘭倩要確保體重穩定,否則不單增加乳癌復發風險,還有機會患上其他腫瘤和近年盛行的非傳染病。
的確,有研究推算,每年全球因肥胖而患上癌症的新症達五十萬宗,而公共衞生專家預計,肥胖致癌將比吸煙致癌的情況更普及。但肥胖如何令人患癌呢?脂肪不單是人體吸收過多熱量的產物,它還會變成像腺體一樣,分泌包括雌激素等成分,成為收經後女士的主要雌激素來源,而研究證實,大量雌激素與患上乳癌和子宮內膜癌有關。

肥胖也會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混亂。胰島素是控制新陳代謝的主要荷爾蒙,但當進食肥膩食物,或體內尤其是腹部聚積過多脂肪時,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會增加,繼而減弱胰島素的功能,促使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以控制血糖。這一連串的新陳代謝改變,加快了細胞轉化為癌的過程。脂肪過多亦會增加細胞因子(cytokines)的分泌,令人患上慢性炎症,而炎症又會增加癌症風險。
這影響全球富裕人口的健康挑戰,香港人亦首當其衝,因為衞生署去年發布的資料顯示,港人的健康在十年間大倒退,過重及肥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人數,統統大增。半數受訪港人的體重指標(BMI)達二十三或以上,屬過重及肥胖,當中尤以四十五至五十四歲的男士最嚴重,每四人便有三人超磅,比○三/○四年度的同類調查急增逾七十二萬人。調查又指,本港超過四成人口患高膽固醇,十年間增百萬名患者。衞生署採用Framingham模型計算心血管病風險,結果是未來十年港人患心血管病包括中風、心臟病等的風險達百分之十點六,不容忽視。
肥胖讓人身陷健康危機,腫瘤科醫生再次叮囑蘭倩,在她患腫瘤初期,靠的是醫學科技來重拾健康,但將來要繼續健康生活,靠的就是自己努力,千萬不要鬆懈,要下定決心向所謂「心廣體胖」講拜拜。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