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18 年 12 月 16 日

標靶藥臨牀測試過關 治癌新希望 本地薑藥廠創科研突破

根據世衞的統計,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數中,有近六分之一死於癌症。近年歐美各大藥廠爭相研發各種抗癌標靶藥,二千年成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和黃藥業)則是香港的「本地薑」,最近旗下其中一種標靶藥成功通過臨牀測試,獲准在內地上架,為香港創下科研突破。

研發標靶藥在時間、軟硬件上的投資都是天文數字,而且十種標靶藥中,往往只得一種成功,令這行業一直被財力雄厚的跨國大藥廠壟斷。和黃藥業另闢蹊徑,早年積極投資中成藥,將賺來的錢投放在研發標靶藥物上,如今研發中的標靶藥多達八種,公司市值更超過三百三十億港元。

和黃藥業跟美國藥廠禮來共同研發的標靶藥呋喹替尼,最近獲批准推出內地市場,用於治療結直腸癌。

去年入圍歐洲醫學獎年度最佳公司的和黃藥業,最近發表公告,指旗下一款名為「呋喹替尼」的標靶藥物已完成所有研發程序,順利通過人體結直腸癌臨牀測試,並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架,有望不日推出內地市場,成為香港醫藥科研的熱門新聞。

「這藥開發了十年,由上海的團隊想出箇中藥理,然後研究藥物嘅化學構造,再做生物及人類測試,過程相當漫長,好多時研究中途先發現做唔到。所以研發十隻之中,有一隻得咗已經阿彌陀佛。」公司的掌舵人杜志強笑說。

標靶藥研發長路漫漫,而且成本不菲。根據外國調查,現時抗癌新藥的研發周期平均需要十年,研發成本平均高達二十六億美元,即逾二百億港元。可想而知,資金是從事抗癌藥研發的一大難題,「我哋一開始並唔係做標靶藥,而係投資中藥業務。」

公司成立初期,杜志強積極跟內地多間老字號中藥廠合組新公司,擴大具市場潛力的中成藥銷售,「好似和上海藥業合作賣獨家產品麝香保心丸,原本它每年銷售額約幾千萬元人民幣,合作後,如今每年銷售額有三成增長,直逼幾十億元人民幣。」受惠於內地龐大的中藥需求,公司創辦短短五年,已成功在倫敦的另類交易市場上市。

除了投資銷售複方中成藥,和黃藥業亦跟廣州白雲山合作,推出板藍根之類的單方中藥產品,「單方中藥得一味草藥,成分不會太複雜,公司本打算將賺來的錢主力投放做這方面的研發,例如證明穿心蓮對醫治腸胃炎有效,再穩定當中有效成分的濃度,符合攞美國藥監局認證嘅要求,目標推出國際市場。」

沒有科研背景的杜志強,憑三十多年的管理和營商經驗,帶領和黃藥業晉身百億大企,為香港創科界增光。

 

斷腫瘤養分供應

研究這條路,可謂荊棘滿途。杜志強解釋指,要證明有效本身已是一項挑戰,要確保每株中草藥的有效成分濃度一致,療效穩定,以達到美國藥監局要求,簡直難過登天,「要買地、請農夫,由種植開始控制中草藥嘅質量,唔可以畀氣候同土壤影響,之後再做加工,搵病人做臨牀測試,病人本身的發病史亦要相似,因為太難控制,惟有中途叫停。」他憶述。

將中藥成分標準化這工程猶如愚公移山,惠及的市場和受眾亦有限,和黃藥業因而在二○○七年起轉為研發抗癌藥,「相較研發中藥簡單,亦可幫到多啲病者。」

當年,公司上海的研發團隊發現某些癌腫瘤會令血液內能助長血管增生的因子濃度失衡,加速血管在腫瘤附近增生,為腫瘤提供養分,「血液內本身有呢種增生因子嘅受體,人稱『VEGFR』,可以抵消佢嘅作用,但癌病人就係缺少呢種受體,只要有辦法整到一種合成藥代替佢,就可以令癌細胞因無血管提供養分而壞死。」

杜志強指公司提供科研環境,讓團隊專注研發,「如果科研人才同樣要涉足管理,難免就會影響研發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