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Foodie
偶然看到Viu TV一個小廚神的比賽節目,場景是一個簇新而超大的專業廚房,光潔亮麗,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職業訓練局國際廚藝學院(ICI)裏專門訓練學員的廚房。職訓局的執行幹事尤曾嘉麗是我在政府工作時的舊同袍,我在二○一○年派往民政事務局,就是接她手的。職訓局的工作和商界關係密切,所以我現職廠商會,也經常與她接觸。上周受她邀請出席了ICI的開幕典禮,參觀了那裏的一流設備,大開眼界。
職訓局早年已設立中華廚藝學院,在薄扶林道的大樓裏運作多年,一直為香港培訓中菜廚師,有不少今天已獨當一面,成為星級中廚,所以學院的畢業生非常搶手,不愁出路。為了讓學員的手藝得到社會人士的評鑑品嚐,他們設有一個會員制的 Dining Club,那所模擬得很專業的中餐廳逢星期五晚對會員開放,會員可以非常實惠的價錢,享受優質和富特色的菜式。學員和導師的工作十分認真,食客們可在屏幕上全程觀看,令人對中國廚藝的傳承,充滿信心。


香港作為國際美食之都,西菜和東南亞菜的廚藝訓練同樣重要。ICI是座獨立建築,外型設計獨特,是以一顆食鹽的晶體為建築概念的。學院的設備齊全,剛才提到的大廚房,後面還有幾排座位供講課之用。那裏還有個大酒窖,培訓學員的品酒技術,和菜酒配對(wine pairing)的知識。酒窖內有幾張專門供試酒的桌面,每張都附設一個自動清洗的「吐酒痰罐」(試酒人士要品嚐很多種酒,通常不會喝掉,在口裏淌一會便吐出來),比別處的做法先進衞生。
ICI可容納多至二千名學員上課,位處伯大尼教堂旁,環境十分優美。我遇到的學員都是滿臉熱誠地招待賓客,散發着對前景充滿憧憬和信心的光彩。我發覺香港新一代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人更早懂得飲食之道。社交媒體的發達也起了一種催化作用︱年輕人無論吃到甚麼都要拍下來,然後在朋友圈貼文推介。再加上各個美食點評的網站,令今天的年輕人很願意花錢吃喝,四處搜刮美食。
風潮所及,連帶專業廚師及食店東主這類行業的社會地位也獲得提升,年輕人不再抗拒入這一行,連父母的態度也有所轉變。看過不少年輕人放棄高薪厚職去開食店創業或學做廚師的故事,激勵人心之餘,也羨慕他們那份逐夢的浪漫。姑勿論成果如何,他們都承載着香港飲食文化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