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覓地選項叮噹馬頭 土地小組拗餐死
擾攘幾個月嘅「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終於去到整理緊數據嘅階段,務求喺下月底前向政府提交最終報告。小組先後共收到逾六萬五千份書面意見、二萬八千份網上意見書,以及三千個電話訪問,合共有一百二十萬條數據資料,目前只完成部分數據嘅統計。
任憑市民剔點心紙方式嘅諮詢到底得到咩結果?消息人士話,初步數據發現大部分覓地選項都獲過半數人支持,只有施政報告提及嘅公私營合作支持度較低,因爭議性大,難獲大部分市民支持。有政壇中人就分析,呢個結果並唔令人意外,「公私營早已被妖魔化,點會支持?但就係最快可以得到士地嘅方法之一。」
其餘各選項,以最難收回業權嘅發展棕地嘅支持率較標青,有八成人贊成;東大嶼填海則有六成支持,「基本上,大部分選項都旗鼓相當,所以民意已變得唔係關鍵性,反而係要諗可行性及成本。」
消息人士形容,將數據化成有啟示作用嘅資料係最艱巨嘅工作,日前小組召開會議,就用咗大量時間討論點先算可行性高,成本低,結果係拗餐死卻難有結論,「小組雖然由好多專業成員組成,但判斷時難免有主觀性,而且成員嘅意見唔代表公眾,與公眾意見有很大落差時,又應該如何解釋?」
據了解,部分小組成員個人有立場,單係人工島計劃已經有唔少擁躉,有持支持意見嘅小組成員話:「有人擔心工程造價貴,但用我嘅分析呢個計劃嘅回報,遠高於成本,解決咗住屋問題,也促進經濟,但公眾係咪認同我嘅見解就不得而知。」該成員話,報告應該只鋪陳所有數據同意見,抑或應該加入成員嘅立場同判斷,都花唔少時間拗。
據悉,小組希望將十八個覓地方案排列優次,但因為數據實在係海量,而且點樣釐定可行性又有排拗,所以小組擬加密開會次數,「之前幾乎兩星期開一次會,o依家要加至一星期一次,甚至兩次。」
小組主席黃遠輝期望,報告如實反映社會大多數意見,政府應該要從善如流,採納建議。

土地小組收集大批公眾意見,但點樣將數據變成有用嘅訊息?小組

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嘅方案雖然能較快有地供應,但喺土地大辯論嘅支持度相對地偏低,爭議性較高。

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白景崇教授早前向小組匯報初步嘅數據結果,但小組仍未有頭緒應該點落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