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重遇
蘇博文、余鳳芝同學,今天會飛了嗎?
2015年,因為寰亞一部電影《哪一天我們會飛》認識了吳肇軒、蘇麗珊,二人像剛畢業的學生,內斂含蓄,帶着他們宣傳,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做訪問放膽說話,只要不傷害別人的,以真誠面對記者就好了,當他們是我吧!」
說了,還要他們聽得懂。
自言未開竅的吳肇軒說:「那時候很怕醜,不敢說話,慢慢學會大膽一點,明白與人溝通,是人生最大的學習課題,到畢業時,才發現身邊的朋友真是人。」
蘇麗珊瞪大雙眼笑問:「原來你當初不當我們是人?」
吳肇軒連忙解釋:「以前真的不懂真心待人,為了自己的益處,才對別人好或者幫助別人,非百分百急功近利,但永遠以自己為先,後來某天恍然大悟,明白要真正懂自愛,才懂得學習去了解和關心身邊人。」
三年後再相遇,發現他們不經不覺長大了、成熟了、認真了、懂得為別人設想了。
二人異口同聲說,演戲是了解人類的過程,會愈來愈了解自己,了解到人性的優點和缺點,探索個人價值觀,跟世界有何不同。
最近欣賞二人再度携手合作的新戲《逆向誘拐》,同時導演又是我相識廿多年的好朋友,感觸良多。
《逆向誘拐》沒有警匪片格局,沒有兇手,沒有槍戰,打正旗號,以本地電影少有的推理劇情片作為賣點。
最喜歡的一句對白:「改變?人人都想,但幾時做呀?咁我做先啦!」
其實改變自己,就能改變世界。
在懸疑推理的故事背後,《逆向誘拐》的團隊,想傳達給觀眾的更深層訊息,是要身體力行改變社會現況。
蘇麗珊坦言角色對她是很大的挑戰:「今次角色心思慎密,會利用身邊的人去達到目的,也很清楚自己要做些甚麼,才可改變現狀。」
戲中年輕人與長輩的思想分歧,更是長年不息的話題,兩代間的矛盾,讓蘇麗珊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我知道她很愛我,但她的表達方式,有時會讓我很抓狂。像她覺得蘋果好吃,就會買一大袋回來給我,即使我說吃不完也會不停買,怎麼媽媽總不明白我?」
我跟她說先感恩媽媽的疼愛,然後將吃不完的蘋果,每天打蘋果汁極速消滅,還要坦白跟媽媽說,希望吃到喜歡的生果,媽媽買得開心之餘,女兒又吃得開心。
跟任何人也要好好溝通,畢竟,沒有人知道你的心裏話。

三年後與吳肇軒、蘇麗珊再相遇,發現他們不經不覺長大了、成熟了、認真了、懂得為別人設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