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朋友一起「童喜動」!
筆者記得小時候,家住屋村,每天的遊戲時間都離不開運動,例如踢足球、跳橡筋繩、扔豆袋、捉迷藏等,還有就地取材的追逐遊戲。但現在小朋友大多專注學業發展,而變得花少了時間在運動方面,早前有調查就發現,本港少於一成半兒童達到世衛對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至高強度體力活動的建議水平。
常言道,運動能夠強身健體,更有助培養個人品格和價值觀,提升抗逆力,並體驗及學習團隊合作精神。如果有一套方案,可以喚起兒童對運動由衷的興趣,將體育變成恆常習慣,同時學校又可以根據客觀的科學分析,推行具成效的多元化體力活動,更可讓家長參與其中,就最理想不過。
月初舉行啟動典禮的「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就正朝着這個目標進發。計劃共有35間小學參加,透過「家校合作」的模式,再配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特設的科技應用及大數據分析,定出一套更有效的運動計劃,包括利用早會、小息及轉堂時間,增設趣味運動時段,以培養學童持續運動的興趣和習慣,又舉辦家長講座和各式各樣的親子活動,鼓勵大小朋友一起參與。學童更會獲發運動手帶,課堂內外全天候記錄他們的運動量,相關手機應用程式亦可讓家長跟進子女的運動情況,而大數據分析更有助建議一套適用於本港小學生的「運動及活動發展模式」,供業界參考,以鼓勵更多學校建立運動友善的環境。
當日,筆者好興奮可與過二百位校長、教師、家長及同學,聚首中大校園內的體育館,精神抖擻的參加啟動典禮,有校長和老師透露,計劃既可提高學童運動量,協助他們發揮潛能,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同時加強教師團隊的協作;有家長就表示,兒子參加計劃後旋即愛上運動,性格變得開朗之餘,更主動找話題跟自己溝通,並逐漸培養出自信、恆心和毅力;同學們則大呼好玩,他們在場內與父母一起參與活動攤位時的燦爛笑容,就是對這個「童喜動計劃」的最佳肯定。

「感人亮話」
聖公會主恩小學家長蔡女士表示:「好驚喜囝囝這麼踴躍參與活動,更主動幫我報名參加親子跳舞班,又提醒我要準時出席。他跟我聊天的話題也多了,做事亦漸見有恆心和毅力,不像以前般輕言放棄,同時在班上學習到運動技巧及知識,令囝囝的體適能都提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