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會有期
這是本欄最後一篇文章了。
打從小學時期,已膽粗粗投稿兒童雜誌,幾十年來,寫了無數專欄,出版過以百計書刊(慚愧都是難登大雅之堂),可幸從來不是為了糊口,到底是甚麼一直推動着我,一下子也難說得準。
自知難有張愛玲的文字境界,更難得像我稱「侄哥」(按輩份是侄;惟年紀比我大)白先勇的大時代社會巨變經歷,唯一有的,只是我手寫我想的一股熱誠及勇氣,及年幼時經常拒絕睡覺、躲在被窩裏,用電筒偷看武俠小說的文字啟蒙,最多也加上我算是不太一般的命運及際遇吧。
本欄一周一篇數百字文章,本來可說是「濕濕碎」,但其實每日一篇甚至多篇專欄,按親身體驗,往往比每周以至每月一篇,更容易應付。雖然沒有像倪匡、陶傑毫不費勁、爬格仔像用衣車車衣的功力,但每日必需面對及承擔的責任,反而很快會習以為常,正如早年在商台及其後在新城電台,每周五晚主持現場節目,犧牲了不少社交生活及睡眠,朋友們常常覺得離以想像,但其實慣性操作及定率,是克服一般趨逸避勞人性的竅門。
吾伴謝偉俊雖行將「登六」,甲子從頭「起標」,惟對其以法律專業服務市民,及社會眾人之事,似乎仍樂在其中,在可見的未來,相信仍不可以拋下大部分重責,做我們最賞心樂事,遊山玩水。不過,現階段我仍希望可以盡量無拘無束,好好養生,甚至連每周才一次的負擔,也想「卸膊」。

吾伴謝偉俊雖行將「登六」,但仍樂於服務社羣,在可見的未來,相信還不可以拋下大部分重責,做我們最賞心樂事,遊山玩水。
「光陰似箭 ,日月如梭」,小學生總愛拿來做文章開場白,但現實人生中,也的確如是,人生起承轉合,經歷春夏秋冬,彷彿在不知不覺間,我早已踏上冬藏階段,還是較適宜把自己也收藏起來。
一位坊間多年來總喜歡拿來與我掛鈎的才女(其實我愧不敢當,每當別人誇獎我為才女時,我總靦腆地以「我是蠢才的才」回應),月前離開我們了,翻看她仙遊前幾天的絕筆:「……如果有一天,燕子樓空,不用驚訝,莫問佳人何在……」在選擇堅持到最後一刻,還是見好應收之間,我情願繼續一貫的我行我素,吊兒郎當。後會有期。

我的專欄文章也曾結集成書,很感謝讀者們的支持和愛戴,大家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