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拯救生命手記 器官衰竭與敗血症
經常聽說病人病情危重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到底ICU專科醫生如何搶救生命?
在ICU,病人最怕遇上敗血症、器官衰竭,ICU醫生如何從死神手上將病人搶回來?今期由深切治療科醫生為我們分享拯救生命秘笈。

李衛全醫生說,在深切治療部的病人首要是處理好感染及支持器官運作。
八十八歲的張婆婆年初因為不停嘔吐而入院,當時她呼吸不順暢,有氣促情況,急症科醫生先為她戴上氧氣面罩,提供百分百純氧,她的血氧度維持在百分之九十一、九十二,屬可以接受程度。
臨牀檢查發現她腹部鼓脹,相信有腸塞情況;家人指婆婆亦有高血壓病歷,平時有服血壓藥,入院時血壓上壓在一百以上,亦屬可以接受程度;但婆婆的小便量極少,只有約十毫升。
張婆婆的血壓高情況一直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但她入院時不斷嘔吐、腹脹,當外科醫生接症後,即時聯絡一向跟進病情的心臟科醫生一同治療。
心臟科專科醫生見婆婆血壓能維持,但有氣促情況,並發現兩邊肺都花了,有肺部感染和肺積水情況,為了紓緩氣促情況,處方利尿藥,幫助她去水;但當去水藥發揮效果,婆婆排尿後,卻出現血壓低情況。
同一時間,外科醫生見婆婆腹脹,又不停嘔吐,認為婆婆身體水分不斷流失下已經出現脫水情況,需要補充水分,但補水卻又與心臟科專科醫生的去水治療方向背道而馳,然而婆婆卻未脫離危險期,如何是好?外科醫生請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參與治療。
養和醫院深切治療科主任兼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李衛全說,病人這時已經出現敗血症,當刻血管內的血液容量不足,如給予太多液體擔心影響肺部致無法呼吸,故先給她插喉用呼吸機幫助呼吸,然後再補充液體及同時用兩種升壓藥以維持血壓,病人情況終穩定下來。

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都屬病情急重,需加護照顧。
統籌各科治療方向
為何張婆婆會出現敗血症?敗血症會引致甚麼後果?
深切治療科主任李衛全醫生說,敗血症是由細菌感染造成,如不盡快控制感染,病人會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甚麼是敗血症?李衛全醫生說,昔日認知,敗血症是由細菌感染引致全身發炎反應,即自己製造細胞因子對抗細菌時,這發炎反應影響全身,自我攻擊身體各個器官,致器官衰竭。不過現時,醫學界對敗血症有新理解。
「最新研究發現上述情況,只是敗血症最初發生數天的狀況,病人的免疫系統在對抗細菌的反應中,同時製造抗炎細胞因子,令病人失去免疫功能,稱為免疫麻痺。病人會失去抵禦感染能力,如這時再受到二次細菌感染,會因無還擊力而死亡。
以現代醫學來說,要在病人危重期間維持他的性命並不困難,有很多方法可維持各器官運作,呼吸衰竭可以插喉用呼吸機維持呼吸,腎衰竭可以進行洗血,血壓低可以注射強心針支持。最重要是在頭幾天控制其發炎反應,但到了後期免疫系統失去功能,才是關鍵。」李醫生說。
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的任務,除了維持病人生命外,同時要統籌各科醫生的治療方向。
李醫生解釋:「普羅大眾會以為腎衰竭、心臟衰竭及呼吸衰竭,自然是由腎科、胸肺科、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處理就是最好,但當各專科專注處理有關器官,治療方向可能南轅北轍,有時會出現反效果。」
就像張婆婆的個案,她因為不停嘔吐入院,氣促並有排尿減少,心臟科專科醫生為她處方利尿藥幫助排尿;但外科醫生卻認為婆婆不停嘔吐會脫水,需要先補充水分。這時加入治療團隊的李衛全醫生了解詳細病情後,協調各專科醫生進行治療。

醫護人員需密切留意深切治療病房內病人情況。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