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產代理是殘酷生態
中原地產陳永傑公開對傳媒指出,他們有200名地產代理全年都「食白果」,如果情況仍然持續,到年底就會被豉椒炒魷;再加上「Bottom 100」榜單內的100人,到年底時也要被炒,加起來就是300人。
陳永傑引述集團主席施永青說,地產代理這一行的生態,是非常殘酷的。如果在年初至年中的旺市都開不到單,相信這批代理應該很難生存,將會被行業自然淘汰,由其他人取代。
巧合地美聯物業布少明也在同一天表示︰樓市已經進入嚴冬,公司已向營業額最低的100名前線代理發出警告信,勸喻自動離職,以及採取自然流失策略。在過去的一兩個月,美聯物業已經自然流失約100至200人。
地產代理行業的生態是很殘酷嗎?絕對是。
點殘酷?試想像在一個籠內,有八個餓得快要死的人,只扔一個麵包落去,你就知道是如何殘酷。
根據地產代理監管局截至九月底的數據,香港持牌地產代理多達39,834人,但九月整體物業成交數量只有4,799宗,即係8.3人才可以分到一張單,超過35,000人要食白果,問你死未?期間成交總額約為455億元,就算俾盡買賣兩邊各1%佣金(實際當然沒有啦),整體佣金都只有9.1億元,平均分俾39,834人,計算三成落到經紀袋,每人都係得六千幾元,遠低於香港最低工資。
地產代理最風光的時代,是在1997年的時候,當年整體成交量高達205,461宗,做地產可以發過豬頭;其次就是在2010年,成交量也有162,739宗。自從政府推出樓市辣招以後,物業成交量就一年少過一年,估計在今年九月及十月的成交量,應該是過去二十年最低的了。
目前成交數量與一年前比較,乜類型跌得最多?一手住宅的成交是頗穩定的,每月平均都有一千多至兩千宗成交,但二手跌幅就較大,年初時每月有四五千宗成交,到近期每月只有一兩千宗,跌幅是相當驚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買樓的人,很多都沒有實力負擔首期(因為投資收租及換樓人士,由於辣招的關係,現在已經很少買樓了),而一手住宅市場可以提供「呼吸Plan」,但二手市場卻沒有。這些人沒能力負擔幾百萬的首期,於是只好投向一手住宅,導致二手市場成交下跌更多。
商舖成交註冊宗數也顯著下跌,較去年同期差不多跌了一半。買賣舖位主要都是投資者,自用人士相對較少,他們對息口非常敏感,在目前加息的趨勢下,將錢放在定期的息率,較舖位租金的回報率更高,再加上街上「吉舖」的數量愈來愈多,讓投資者更加唔敢買。我定期都會走在路上實地觀測,看看別人做些甚麼,哪些店舖的生意最好;在過去的三四年,絕大部分一二線的商舖位置,「吉舖」數量基本上都是有增無減,例如從羅素街和波斯富街開始走一圈,到附近的白沙道、蘭芳道、利園山道等,一個小時內我可以數到四五十間吉舖,非常恐怖。

地產代理生態殘酷,可以試想像在一個籠內有八個餓得快要死的人,只扔一個麵包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