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華埠食到痹
應貿易發展局之邀在美食博覽講完本地飲食文化演變後,本想在展場逛一圈,但見人頭湧湧,寸步難移,決定翌日才騰出更多時間再來,離去時隔着落地大玻璃遠望到演藝學院掛出粉紅色大海報。咦,《Grease》(油脂)音樂劇來港演出,哈,我剛在倫敦看了。

倫敦Piccadilly Theatre正上演音樂劇《Grease》。
倫敦的劇院很多都在Piccadilly Circus和Leicester Square,在倫敦的十多天,看了三齣音樂劇,劇院都在這兩區內,而鄰近就是唐人街,我以為最理想的安排是在唐人街吃得飽飽,便準時入場,準時入場很重要,因為倫敦的劇院非常準時開場的。
理想與現實往往有距離,錯在事前沒有做好資料蒐集工夫,也沒有向地頭蟲打聽清楚,盲舂舂去到唐人街,便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揀菜館,即是最多人光顧的,即使不是最好吃,也應該是最抵吃吧。在街尾選了一家,點了兩個小菜,加一碟炒飯,侍應提議滾一個鹹蛋豆腐湯,飲了多天汽水和Cider,有啖廣東湯落肚,是十分好的提議。
滾熱辣的湯送來,但飲兩啖已放下湯匙,因為牙齒有點痹。一般情況下,如果味精很重,我的牙齒便會出現這種感覺。在香港的普通菜館飲湯,不少都有用「師傅」,但近年未遇過如此重手,想不到此行在倫敦的唐人街遇上。兩個小菜當然也有味精,炒飯不必說了,連叉燒粒都無味。唐人街有很多菜館都有燒臘,偏偏我揀中一家差的。只見餐館內的洋人和華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想必是我這個異鄉人的口味不入流。

唐人街有很多食肆,究竟哪一家好吃?

這家茶餐廳港式奶茶不正宗,但豉椒牛河炒得好。
我並非就此判唐人街的死刑,有一個星期日中午再來這裏隨便找一家客人多的菜館飲茶,好一點,至少味精不算多,我真懷念香港的點心。後來在附近一個街口發現一家打正招牌的「茶餐廳」,用香港的地鐵路線圖做設計,嘩,久旱逢甘露,擺明香港口味,於是「擒擒青」走入去,先飲一杯港式奶茶為敬。這家茶餐廳似乎沒有一位店員能講純正的廣東話,港式奶茶不算正宗,但豉椒牛河炒得幾好。
劇院區非常旺,不一定要去唐人街醫肚,附近食店也多,我觀賞另一齣音樂劇《Stomp》,劇院對面就是知名的米芝蓮三星名廚主理的Robuchon餐廳,我看劇尚且買即日的半價靚位票,不是甚麼特別日子,無事無幹當然不會走入Robuchon。外國人頗重視觀賞戲劇,有不少人是看完後才認真吃一餐,中場休息會飲一杯東西,但我們香港人習慣了隨便,像我入鄉也不隨俗,有兩次都趕時間,一次匆匆吃兩件肯德基雞塊,另一次是在一家日式炒麵店吃炒麵,其實都不滿意,那碟炒麵折合港幣近七十元,但風味遠不及我在筲箕灣太安樓花十多元買小販炒的油麵好吃。講吃,香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