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挑戰是美國機遇?
中美貿易及科技戰不斷升溫,但就爭論發言的人,多數是兩國政治領袖,科技領袖們的意見又會是怎樣的呢?要深入了解這場中美「科技戰」,我們極需沒有政治包袱的技術意見;麻省理工校長Rafael Reif八月八日在紐約時報撰寫的評論就是一個最佳例子。
很少人會懷疑麻省理工在美國技術研究上的領導地位,以前有報道指其在生校友創立的公司市場價值總和足以成為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系,由這所學院的校長為美國科技界發聲,可謂份量十足。Reif的文章題目為「中國挑戰是美國機遇」,首先輕輕帶過被炒得熾熱的政治指控,如中國政府限制外國公司進入國內市場、迫使他們交出科技知識予中國合作公司、偷取知識產權及從事商業間諜活動等,並指美國必須加以制止,但他同時一針見血指「不論美國如何加強防守,也不會阻止到中國在技術上取得成功或保證美國優勢」。
與西方主流意見不同,Reif認為中國斷不是創新競賽中的「陪跑分子」,而是一個「堅決在關鍵科學和技術知識上取得領導地位」的國家,並舉例說現時中國在量子電腦、5G、高速鐵路、電子支付和樣貌及聲音辨識技術等已經取得領先。中國一邊進步,一邊向全球開放,招聘環球初創企業和人才到當地發展,並不斷把創新思維帶到市場實驗;長久下去,不出十年,中國將大有機會成為全球技術最發達國家。
面對中國崛起,Reif認為美國也有強大本錢一決雌雄,如一流學府、創業文化、知識自由和環球人才等,但美國絕不能就此安枕無憂,以為自己在科技上力壓群雄是理所當然。與其被動,Reif說,美國應該採取比中國更積極的態度擴大優勢,正如在一九五○年蘇聯發射衛星後刺激美國急速發展。要成就這個新一代「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Reif指聯邦政府要投入「穩定、具目標和多年」的研究資金、加強業界、大學及政府三方合作,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及制定好客的移民制度吸納環球人才。Reif在結論語重心長地說:「假如我們只懂得閉門深鎖,美國將會變成一個平庸之邦;但若我們尊重中國為一個競爭對手,那麼美國將必定可以再創高峰。」
讀畢Reif一文,令我有多種體會;我和他是年紀相若的多年朋友,彼此都是七十年代的史丹福博士生,他能在當今政治環境之下寫出如斯文章,實在需要莫大勇氣。如果我們要找一人為美國科技界未來把脈,有誰會比現任麻省理工校長的他更具權威呢?出身委內瑞拉的他今天能成為一校之長,對美國的移民制度想必有深切體會;大家同為美國人,我對Reif作出的建議毫無異議。事實上,我以前在本欄也曾多次提出類似論點,在「科技冷戰」一文中對蘇聯斯普特尼克衛星的見解更是同出一轍。
閱讀Reif寫的文章之時,我正在前往深圳考察當地創新及創業生態系統,實在有點諷刺。考察期間,我感受到深圳充滿活力、自信、樂觀和相信「凡事都可能」的精神,而大部分人都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分子。他們沒有一人提到甚麼貿易戰或科技戰;大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呢!

(左至右)麻省理工校長Rafael Reif、科大陳繁昌校長、麻省理工教務長Martin 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