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念菜街
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日前正式畫上句號,意味日後街頭表演勝景不再,令我心有戚戚然。以前我來港公幹或探親,都會盡量抽空到旺角及油麻地,帶着半懷舊,半遊覽心態在廟街、花園街、女人街一帶逛逛購物,是我行程的一大樂趣。
自我於二○○九年加入科大以後,我才發現西洋菜街原來是街頭表演聖地,此後我經常會去觀摩,亦會帶外國訪客到菜街一遊,讓他們感受一下香港真正一面。四年前,行人專用區開放時間縮短至周末,我不以為意(我也只有周末才能到訪),但這次政府全面「殺街」,卻令我若有所失。
菜街表演令我最嚮往的,是它的多元化;在街頭演唱的,有個人,有樂隊,有懷舊曲,有流行曲,有人獻舞,亦有人表演雜技。我記得,在菜街表演的樂隊,有部分來自本地大學,當中包括科大生;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次看到某年輕人表演控球絕技,比起上載至Youtube的影片水準毫不遜色。某些政治團體,也會利用場地各抒己見,演講者互相尊重,從來不會過分渲染。我常對同行的訪客說,菜街表演體現香港精神,開放,包容,有禮貌,是難得體驗。
近年,菜街表演開始出現變化;以普通話唱我不太熟識的歌的人愈來愈多,聲浪亦愈來愈大,似乎是因為競爭激烈所致。最近幾次到訪,我已經沒有看到那名控球一絕的年輕人;是他被繁囂淹沒了,還是已經另覓新天地?社會轉變是平常事,我對菜街改變,也默默接受。

有反對行人專用區的人說,菜街表演帶來極多噪音,加上人流過多,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生活,遂要求政府加以取締;有傳媒又說,有團體在幕後操控那些人可以在哪裏表演,又從表演者收取費用,漸漸把整個行人專用區「山頭化」。我不知道這些論述真假如何,但從一名常客角度出發,不知道當局有否想過「一刀切」以外的解決方法,以免予人「斬腳趾,避沙蟲」之感?也許,對表演聲浪、時間長短、表演者出場分配等加以管制,會是更好辦法;行人專用區沒有了,但表演者仍在,他們到下一個區表演,難道不會引發同樣問題麼?
我想,負責決策的政府官員作出「殺街」決定,一定經過深思熟慮;但菜街情懷從此不再,始終令人感到惋惜。放眼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城市政府,願意看到市內有如旺角般的旺地,而相關人士也致力謀求折衷方案,平衡各方需要。以我另一家鄉洛杉磯為例,UCLA外的Westwood區本來是潮流集中地,但近年民眾已改往准許街頭表演的Santa Monica的第三街。表演帶來人流,人流則帶旺零售業和餐飲業,彼此相輔相成,就造就了Santa Monica成為洛杉磯首屈一指的旅遊勝地。Santa Monica今日聲勢如日中天,Westwood則已早成追憶,不知會否是旺角他日景象。
文化發展是一個有機過程,不是立法所能制限;這過程發展需時,但亦能毀於一旦。旺角街頭表演曾是本港文化一部分,我擔心我們失去的,遠比一個行人專用區更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