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時節
過去,大家對於癌症病人的印象,都是身體瘦弱、頭髮脫落、情緒低落等負面形象。其實,隨着腫瘤科的檢測和治療不斷發展,一般癌症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形象已非如此。十多年來,腫瘤受控時間更長之外,治療副作用亦減至最低,好讓病人在治療期間,仍過着正常生活。
眾多發展中,最大突破的可算是標靶治療,如腫瘤帶有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每日只需服用一粒或數粒藥丸,在輕微的副作用下便可得到醫治;用於治療乳癌與前列腺癌的荷爾蒙治療亦效果顯著;還有最新的抗PD-1免疫治療,可為不同癌症帶來療效。
除了治療方案,這十多年來腫瘤科的造影技術和監察腫瘤對治療的反應之方法也大有躍進。當中,最新的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透過檢驗血液中所含癌細胞釋放的DNA之數量,從而清楚監控腫瘤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便可讓醫生適時使用適當治療,得到最佳療效。

不過,就算腫瘤科醫治技術再精進也好,當腫瘤科病人面對癌魔的挑戰,是否擁有看待自己病情的正向心態才是影響其生活質素的首要因素。假如病人在腫瘤控制良好時,還常常擔心自己遲早會出現抗藥性,又或者身體出現輕微不適就懷疑腫瘤是否正在惡化,這樣只會令自己平白活在擔心和驚恐之中。相反,當病人接受自己與癌共存,把每天當作一個恩典看待,用盡分秒享受生活,就如無門慧開禪師所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假如我們將生老病死的無常得失都放下,不記掛在心,其實每天都是開心時日。
今年六十歲的馬太在五年前被診斷出患上胃癌時,還未明白這道理。當時,她接受手術後發現有多粒淋巴受影響,於是腫瘤科醫生建議她用輔助化療。可是,也許因為她過分擔心病情,用藥後嘔吐得非常嚴重。經醫生和馬太及其家人商量好之後,使用了兩個療程後便停止。
可惜一年後,馬太的腫瘤復發,醫生考慮到馬太之前對化療的副作用,便提出轉用口服化療加標靶治療,但因為馬太的腫瘤並無帶有HER2生長因子,所以用的是針對血管生成的標靶治療,可幸效果良好,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停藥。好景不常,三年前,腫瘤又再來襲,醫生便建議馬太接受注射性化療藥,經過這幾年的磨練,馬太逐漸明白擔心也無補於事,反而對病情帶來壞影響。當時她用了注射性化療藥後,副作用不強,只有輕微暈眩。
兩年前,當抗PD-1免疫治療獲批使用於肺癌時,也有初步證據顯示對胃癌有療效,因此馬太也率先採用,結果提升了她的腫瘤對化療的反應,腫瘤的受控時間更長。這讓她可以每三至四個月與家人去旅行,只要與醫生提早安排,使用藥和旅行時間沒有衝突,便可在原定時間,不帶任何牽掛,安心旅行去了。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