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那隻「鷹」
什麼鷹「咁巴閉」?和今期對話的李浩然博士又有什麼關係?
網上打進李博士的名字,會發現香港幾乎和建築保育有關的議題,他都有發言權。這也難怪,專業為建築師的浩然兄是創建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Division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Programmes)的三位學者之一,也是現任學部主任(Head of Division),是香港乃至亞洲權威。過去幾年,他擔任「大館」文物保育諮詢小組的主席,為項目發展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居功厥偉。
早前李博士帶一批來自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學者觀摩大館,他們正為溫哥華唐人街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四處考察。原來申請既要保育好硬件,也要有吸引民眾的活動。這批學者想來想去的節目,離不開舞獅、唱大戲,直至親眼目睹大館《夢幻之馬》等表演後,茅塞頓開,感慨開幕表演水準世界級的同時,也明白東西文化、新舊傳統、娛樂藝術可以共冶一爐,把具有歷史感的老建築當成舞台,注入新意,而不是被建築物束縛,扼殺創意。
李博士說香港早期的保育政策,着重保留建築物和室內擺設等的「硬件」,而忽略了「軟件」的重要性,他認為回歸後,新一代對保育瞭解更多更深,項目也愈做愈好。香港的保育政策於2007年開始,除了要求保育文物外,還加入了自負盈虧及社會價值 — 申請的提案要包括如何為市民和社區帶來價值。
浩然兄笑說保留一座「爛鬼差館」沒有意思,若建築物只固化停留在某個時間點,最終會與社會脫節,成為「木乃伊」。即使將大館當成博物館,展品和內容才是靈魂,「軟」「硬」兼施,才能長期與民同樂。當他看見大館的節目,和社區過去、現在及未來緊密聯繫,用故事形式向市民呈現活生生的歷史,他說立即知道大館「一定掂」!
那隻「鷹」呢?其實他說的是英文Ego,在保育過程中,建築師要放下自我、成全歷史的意思。

李浩然的「感人亮話」
「要說服客戶選擇自己推薦的方案,建築師往往自信表達主見,一個作品從哲學概念、美感、實際功能等等,有著建築師強烈個人風格。但前輩Lynne DiStefano說要做好建築文物保育工程,建築師得要好好放下自己的那隻Ego — 自我,因為保育正是要保護、成全歷史,容不下自我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