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丹福講座:言論自由的限制
言論自由的原則、價值、和限制最近成為城中熱話,議論在大學中尤其熾烈。立場相反人士意見南轅北轍,除鬧得大家面紅耳赤,議論亦有時高度政治化。
正因如此,我之前到史丹福大學訪問時,看到大學開辦「Cardinal Conversations」講座系列(Cardinal是史丹福大學校色「紅色」之意,但也可以解為「重要」),討論言論自由,便立即參加。史丹福校長說,開辦講座目標,是想對重大議題持相反意見的著名人士同場辯論;之前大學已開辦了「科技與政治」和「真假新聞」。我參加的講座題目為「時代的困境:言論自由與包容的衝突」,講者有前史丹福大學副校長John Etchemendy、前教育學院系主任Claude Steele及Google副總裁(多元)Danielle Brown等。

「Inclusion」一詞在這裏泛指對非白人及女性在社會上面對的包容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美國社會對包容以上人士持開放態度,但近年則有人士持相反意見,認為有關政策是對大眾歧視,並開始主動發聲批評。
三位講者對議題持不同意見;Etchemendy支持言論自由該不設限制,即使是具爭議性題目,大學也應提供平台讓不同意見人士發聲;Steele是非洲裔美國人,認為當言論自由令聽眾覺得具「非常破壞性」時就該加以取締;Brown則認為言論自由和包容兩者都重要,但作為私人企業,Google需要平衡甚麼討論才是最具正面意義。
講座後的問答環節十分精采;學校採用了一個名為Slido的軟件,讓觀眾即時網上發問及投票,也可以立刻知道哪條問題獲最多票數,反映大眾最想講者回答哪條問題。
最多人問的,是Google如何看待之前的「James Damore通告」事件:二○一七年這名Google工程師向所有同事發出內部電郵,指自己反對Google的包容政策、認為是對男性和白人的歧視,又指男女生理構造有別,擅長工作各有不同,不應凡事一視同仁。Damore引用多項數據和研究支持自己論點,並對包容而不歧視公司政策提出意見;事件公開後在社交平台引來極大迴響,但他也因此而被Google解僱。目前,他正提出訴訟,指Google打壓他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亦有反論指,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只規定政府不能限制民眾言論自由,但對僱主則無約束力。根據Harvard-Harris所做的民意調查,反對和支持Google的比例為五十五比四十五;顯而易見,美國社會對此問題出現分歧。
在香港,言論自由議題每每被拉到政治上,多跟例如一國兩制有關定義等;在不久將來,不知道香港會不會有單位開辦相類似講座,討論如「言論自由對基本法及國家主權」般的敏感議題?假如有關講座落實,誰又會是擔當演講嘉賓的最佳人選?討論又會否如史丹福講座系列般文明及以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