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死亡
上篇文章《死亡國度》提到,我對「死亡」的理解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三個演化階段,由第一個階段剛畢業初出茅蘆當醫生時要「戰勝死亡」的心態。要扭轉死亡,起死回生,如若不能,至少也要延遲死亡、讓病人生命得以延續;到第二階段了解到死亡無可避免,學會了「面對死亡」。要生活得有尊嚴,醫護人員要協助病人及其家人了解死亡過程,繼而積極參與過渡至死亡的整個過程。今次再與大家談談第三個「迎接死亡」的階段。
大家先不要誤會,學會迎接死亡並不代表「我想死」。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一般來說可以活到超過一百歲已經差不多是會發生的事實。但是世事如棋,也有可能會突發遇到意外而失去生命也說不定,問題是在「人終有一死」這個不變的現實前應以甚麼態度去面對。所謂「迎接死亡」說的是一種放開、接受、不忌諱、積極及有計劃地去準備及討論死亡的態度。
我當然希望大家都能長命超過百歲,即使不能挑戰一百二十歲的長壽極限,但至少也能一直保持身體健康,活力充沛地活到生命最後一刻,能善用生存在世上的每一天。相信大家都會好奇應該如何「做好準備」,準備所講的不是口號、而是確確切切的行動。

第一個準備是為健康作準備。我在這裏傳授「強基本」、「勤保養」、「排風險」及「備醫療」四個口訣。「強基本」指的是要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加上定期適當運動及培育正面的人生態度。器官在我們的身體工作了幾十年,會退化是必然的,「勤保養」以減少器官的損耗,簡單如在強光下戴太陽眼鏡及保護好自己的牙齒、聽力等也非常重要。而「排風險」,顧名思義是減低自己發病的風險,可留意自己家族病史,居住地方的疾病譜,再作針對性的健康檢查。當然亦要避免不良生活習慣,例如煙、酒等等。最後「備醫療」則比較直接,雖然香港公營醫療水準高、收費低,但始終非全面覆蓋,因此因應經濟狀況購買醫療保險亦有必要。
第二個準備,就是要積極做好生活的計劃。會死亡,才能看得到每天生命的寶貴。今天的事明天做,便會出現「一日復一日,明日何其多」的「Hea」心態,但假設明天醫生通知你只剩下三年命,你又會用這三年做甚麼呢?有沒有一些心願要實現呢?正因死亡可以隨時出現,我們是否應積極活好每一天呢?
說到能討論死亡,就是願意與家人分享你對死亡的看法及意願。親人的生離死別是人生中的一大痛楚,特別是突發性,沒有任何預兆及心理預備下發生。那種分離、徬徨及不知所措感難以言喻,痛楚的程度很多時會受離世者生前對死亡的態度所影響,生前和家人說明你的意願,包括立下遺囑、死後願意捐贈器官等。另外,葬禮想如何舉行,當然也可以提早與家人商量。
在此祝大家長壽一百二十歲,做好準備迎接精采人生每一天!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