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肚痛不簡單!
大人細路都受過肚痛之苦,尤其因為「食錯嘢」而禍從口入,在洗手間折騰幾番。網上更有流傳「肚痛九宮格」,教人辨認疼痛位置以估計成因。不過肚痛成因其實不止「食錯嘢」,可能是健康問題的警號!

肚痛成因多,其中女性肚痛就要更加小心,問題可大可小。
腸胃炎徵狀與處理
肚痛是門診常見的求診個案,而且成因多多,當中進食後引起的肚痛最多。「香港人普遍愛吃壽司、海鮮和火鍋,吃過之後就有機會要來『睇醫生』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說。肚痛求診個案中,有九成是腸胃炎,另外一成由其他原因引致。
一般腸胃炎病人未出現嘔吐肚瀉前,多數會感到陣陣非持續而「周圍走」的痛楚,肚子更可能會繃緊痛足一小時。要判斷腸胃炎與否,醫生要先了解病人的各種生命表徵,例如疼痛情形及開始時間,再了解嘔吐及腹瀉情況。「病人要平躺以放鬆腹部肌肉,才可以摸到內臟是否正疼痛。如果腹部肌肉觸感硬,就代表內臟腹膜發炎,病人應該感到非常疼痛,而腸抽筋的話並不會令腹部肌肉變硬。」岑醫生說。
要判斷腸胃炎,要再檢查腸道蠕動是否正常及有否發燒。如果病人腸抽筋,可以以注射或口服藥物放鬆腸道,另外也可能要打止嘔針防脫水。岑醫生說:「肚瀉可以令病菌盡快排出體外幫助復元,所以盡量不止瀉。如病人有特別需要,可用藥物令腸道廢物的分量或水分減少,並建議適當飲食,紓緩肚痛。」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 岑健醫生
小心盲腸炎與脫水
盲腸炎初期痛楚不止右下腹位置,可以是肚臍附近,也可能是左腹痛。岑醫生提醒,如果腸胃炎病人發現嘔吐持續,大便帶血及右下腹痛,可能出現盲腸炎,都應再次求醫,避免演變成腹膜炎。
長者、小孩及孕婦出現屙嘔要小心,因為這三類人士容易脫水,長者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心、腎難以承受脫水與電解質改變,容易虛脫;小朋友身體未發育完全,抵抗力較低,如果五六個小時未有小便,或小便呈黃色,又非常疲倦,都建議入院吊鹽水;孕婦可能未能及時感覺到脫水,但子宮內的血就會開始減低,可先導致胎兒缺水及缺氧,才令孕婦感覺不適,所以要特別小心,並留意胎兒變化。

網上流傳的「肚痛九宮格」圖,不過病人應直接求診,交由醫生判斷病因。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