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8 年 05 月 17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發明家之殿堂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被視為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得獎科學家的發現除加深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往往亦會帶來技術上的創新,為我們生活帶來改變。固然,除了諾貝爾獎勵的基礎發現,人類的創意在歷史上無處不在:譬如是誰發現了所有辦公室都有的「Post It」、電腦滑鼠、或網球賽用的特大球拍?這些發明及發現,不會為這三位發明家們帶來諾貝爾榮譽,但他們現在都被列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發明家名人堂自一九七二年提名候選人,而本年十二名當選者之中,科技大學教授鄧青雲亦榜上有名。鄧青雲教授發明的OLED,現在被廣泛應用在智能手機及電視屏幕,而他在學術界亦享有「OLED之父」的美譽。鄧教授邀請我到華盛頓參加頒獎典禮,我自然欣然接受。典禮選址華盛頓的國家建築物博物館,除是市內宏偉建築物之一,亦是我喜愛的地標;香港經貿辦以前每年都在這裏舉辦周年晚會。

發明家名人堂榜上共有五百六十二人,部分是屬於追封性質,以表揚前人對人類社會貢獻。今年獲追封的五位發明家有發明LYCRA纖維(或稱為Spandex)的Joseph Shivers;這種纖維現在差不多在所有人的衣櫃裏都會出現。電燈發明家愛迪生早在一九七三年就獲選入名人堂;名人堂裏亦有不少人是諾貝爾獎得主,如發明磁力共振的發明家(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自己在1998年也因為發明炸藥而被追封(炸藥的商業成功,成為後來諾貝爾獎的獎金來源)。所有名人堂獎章上均刻有美國總統林肯(林肯發明了從沙丘及淺灘上提起船身的技術,是美國史上唯一一名擁有發明專利的總統)及愛迪生的樣子。

要有機會入選名人堂,首要條件是該發明要持有專利;台上支持朗讀當選人背景時,會逐一讀出他們獲得專利,鄧教授所持有的專利是4356429號,其發明始見與1990年他與柯達同事Steven Van Slyke開發的OLED顯示屏。主持結尾語說:「顯示潛力深不可測」,將「顯示」(Display)一詞兩用,真是妙極。

好奇之下,我查閱名人堂上的得獎者的背景資料,發現原來不少發明家都是以他們的發明當選,而不是他們出名的原因。蘋果的喬布斯當選,是因為他發明的ipod介面,而不是因為他創辦蘋果!和路迪士尼當選是因為他發明了多層攝影台,而不是迪士尼樂園!部分發明家的發明後來成為商業成功,並建立品牌至今,如László Biro (原子筆)、Willis Carrier(開利冷氣)、John Dunlop和Harvey Firestone(充氣車胎)、福特(汽車引擎)、Robert Gore(GoreTex纖維)William Hewlett(聲音震盪器),Elisha Otis(升降機煞掣),Igor Sikorsky(直升機)和 Louis Tiffany(玻璃磚和馬賽克)等。有些名人更早已成為傳奇,如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電磁摩打的Nikola Tesla、William Shockley(晶體管)和Rudolf Diesel(內燃機)。

鄧教授是名人堂裏第三名華裔得獎者;其餘兩位是王安(王安電腦創辦人)和卓以和(分子束外延之父,所有智能手機晶片都有使用此技術),而鄧更是三人中唯一一位在香港工作而獲得表揚者,值得所有香港人驕傲。我細看名人堂名單,發現不少當中得獎者不分國籍,當中印裔的也不少,不禁想起科大校園入口一幅壁畫,上面寫有很多古代中國發名,如火藥、指南針、紙板印刷等,但自十三世紀後就沒有發明面世。中國的發明家,全部跑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