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與人才戰
中美兩國貿易戰如箭在弦,美國早前宣布將向中國出口徵收六百億美元關稅,中方則反擊指全球經濟將受負面影響,又指中國必會「採取堅決和必要的應對措施,維護好自身的正當權益」。
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系發生摩擦,自然引起世界關注,但另一邊廂,一場人才戰卻已經悄悄展開。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報道總統特朗普正考慮限制向持中國籍人士發出簽證,當中包括學生,以懲罰中國政府強迫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作技術轉移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在二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更警告美國政府,指中國間諜已全方位滲透美國社會,不論是學生、科學家及教授均有可疑。中美兩國互信不斷轉弱,誠然不是好事。
依我之見,這場人才戰將比貿易戰更具破壞性,而香港作為中美兩國貿易樞紐亦將被捲入其中。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一眾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目前佔美國國內全國留學生數量的三分之一(約為三十五萬人),當中既有就讀博士課程的尖子,又有不少自費攻讀的本科生。他們每年繳付的學費和消費總額(約為一百二十億美元)對美國經濟來說不是小數目,而不少學校更是賴中國留學生以維生!留美的中國留學生對在創科方面對美國貢獻良多,單是在矽谷,就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中國留學生,而他們開設的初創企業亦雇用不少美國人。一旦他們全部被拒於門外,美國企業所受打擊實在匪淺。不少美國企業和學校一直反對自己政府排外政策,並非無因也。
當下,美國仍然是環球留學生首選之地,但全球爭奪留學生競爭激烈,其他英語圈國家,如澳洲及加拿大等,既比美國安全,又有不少著名學府,美方能否一直保持優勢實在存疑。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想法往往容易受到時勢影響,如早前澳洲發生不少排印衝突,印度留學生到當地升讀數量就立即驟減。中國政府若然以國家尊嚴和提升國內大學質素及挽留人才為號召,主動限制出國留學生數量,環球人才供應勢必大受影響,屆時受損的,又豈只中美兩國?
四十年前,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國內有人曾擔心人才外流情況將影響國運,惟鄧小平力排眾議,指回流人士將改變中國;今天的中國,除了是人才輸出國,亦是人才輸入大國,可見他慧眼獨具。
在這場中美人才戰之中,本港將受到甚麼影響,還須看美方是否將港人一視同仁為中國人。我自己對此有深刻體會:幾年前,我參加外訪團到歐洲研究協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拓展交流機會,對方告訴我們大可依照他們與中方所訂協議參加交流,並對為何本港需要制訂另一協議大惑不解。二○○九年,我告訴我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上司」我將離開並出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一職,他驚訝地說:「Tony,你要到中國嗎!」我告訴他我到的是香港,他不以為然,並反問我道:「但香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港人以一國兩制自居,但外國觀點則不盡相同,我們不能不知!

在人才戰之中,香港會受到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