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釀之寶
![]() |
雖然這一輪傷風感冒的徵狀很輕微,但卻足足折磨了幾個星期,病魔餘孽總好像揮之不去。直至有一天開夜班的晚上,突然不想吃飯,腦海裏只浮出柚皮牛雜、姉腸糯米飯加豬骨粥、豬紅艇仔加皮蛋粥及炸両,心思思吃雜食,我知道病已完全好了。
雖說胃口開了,卻不能沒有節制,便鎖定只吃筲箕灣太安樓推車仔的牛雜檔,但途經成安街時便出事了,給我一眼瞄到珍香園,煎釀豆腐、辣椒、矮瓜、鯪魚球的味道全湧上喉嚨,人像着了魔般把車停在路旁,買了二十元各式煎釀,加一杯冰凍豆漿。
近年多在筲箕灣出沒,才認識這家豆腐老店,難得這裏的煎釀貨真價實,特別是魚肉不欺場,令我重拾讀書時煎釀魚球的癮頭。
過去對豆腐舖的煎釀的確有偏見,很多豆腐舖都兼營煎釀生意,豆腐沒有不滑的,但用來釀的魚肉卻了無味道,溝粉太多已是先天缺憾,還要吝嗇份量,一塊燈籠青椒,只抹上一丁點「魚肉」,到喉唔到肺,所以從前我吃煎釀很少光顧豆腐舖,首選一定是街邊檔,因為只有街邊檔可以自己揀自己拮,有冇搵笨,與人無尤。
細路仔經常疑心會被大人呃,但又眼光狹窄,只識計較魚肉的多少,不識青椒和矮瓜也是主角,於是只買魚球,而且專挑剛從油鑊炸起脹卜卜的,其實有點自欺欺人,因為魚球一浸豉油遇冷便縮細,但感覺始終滿足一點。
在培正放學後拉隊到麥花臣球場,踢完波已日落西山,好應該立即回家吃飯,然後送貨再做功課,但如果袋中有幾個錢便身痕了,除了在球場外的小販檔吃雞蛋仔或格餅,甚至車仔麵,有時會走到豉油街染布房街口諸聖學校對面的煎釀小販檔吃魚球和魷魚。媽常說我在街吃太多無益的東西,結果回到家便無胃口吃飯,所以人一直都這麼瘦,她這個推論哦足十多廿年,到今天被稱為「食家」的我也不認同,因為我認為一日三餐不一定要吃飯。
直至中學畢業離開培正,轉到遠在獅子山腳的浸會學院讀預科,才和這檔煎釀結束食緣,往後在九龍城、渣甸坊、深水埗、廟街等吃到的,風味上總有所不及,尤其是豆腐舖,豆腐面那塊魚肉薄到幾乎可以被風吹走。不過,吃的眼界無疑開闊了,開始嫌魚球味道太過單一,及不上釀青椒結合出來的強烈風味吸引。
從來沒有計較釀上青椒的魚肉是否鯪魚,我經常到街市,自然明白鯪魚賣甚麼價錢,由我做小販都不會給你鯪魚肉,溝少一點粉已很有良心了。
酒樓也有煎釀三寶,魚肉都釀得飽滿的,而且極疑似鯪魚肉,只是我認為很多酒樓為減省時間,事先把煎釀物烚熟,有人客落柯打才落鑊煎,香口程度遠遠不及純油泡浸熟的。
在珍香園吃了兩大碟煎釀,腳還是向太安樓走去。是的,我非始亂終棄的人,此行是吃牛雜,總要買十元了一個病好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