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得到聽得到 小發明打開視障世界
失明人士的世界看似只得一片黑暗,他們在生活中經歷的困難,很多時亦不為人所知。一班城大學生,早前就嘗試踏進他們的世界,利用科技和課堂所學,製作小發明,為他們解決生活疑難。

林雅蔚(右一)、鍾詠霖(右二)、劉金漢(左一)跟鄺厚承四位城大同學,認識視障人士吳家麟(左二)後,合力製作出專為盲人而設的讀卡器。
今時今日活在香港,無論是超市、日用品店、銀行抑或零食店,都總有個會員制度,久而久之一個人的銀包內,總有十張八張會員卡在手。「我哋班失明人士,其實分唔到邊張打邊張,銀行簿、影碟、書都有同樣情況,所以好唔方便。」來自香港失明人互聯會的復康教育專員吳家麟(家麟)嘆了口氣說。

只需要在每張卡貼上NFC識別貼紙,並預先錄製解說錄音,取用時先用讀卡器掃描,讀卡器便會播出相應錄音,幫助視障人士辨識。
了解盲人生活
這心聲因着賽馬會「見.同理」計劃的比賽「TEDY乜傢伙馬拉松」,而傳到鍾詠霖、劉金漢、林雅蔚及鄺厚承四位參賽同學耳中,亦讓他們得以認識家麟,嘗試接觸視障人士的世界。「佢哋原來只能夠記每張卡放嘅位置,萬一搞錯畀咗張提款卡畀人就大件事。」劉同學說。
這個比賽規定參賽隊伍先選定受助社群,跟對方見面了解訴求後,在七十二小時內製作一個移動裝置,解決受助社群的生活疑難,經過初次見面後,劉同學這一組就決定製作一件盲人讀卡產品,並由就讀三年級的機械與生物醫學工程系隊友鍾詠霖,夥拍同樣讀三年級的電子工程系同學鄺厚承負責技術支援,其餘兩位一年級同學則負責構思裝置的運作流程和簡報。
「我哋嘅會員得四成人用智能手機,當中得一、兩成識得用Whatsapp同打電話以外嘅功能。」經家麟一說,同學明白現況後便決定不從研發手機應用程式方面入手,改為選用近年流行的近場通訊技術(NFC),製作一部專為盲人而設的小型裝置。
林同學即席示範,拿出銀包內的一張八達通,一邊解說:「只需要事先喺唔同卡上貼NFC識別貼紙,預先錄好相應嘅解說錄音放入裝置,一開機,將貼紙放喺裝置嘅磨砂位置,裝置就會播番相應嘅錄音。」說罷,裝置即讀出兩次「八達通」,聲音響亮,「開關仲有凸字,可以摸得到。」她續說。
這部裝置結果讓這一隊同學在六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取得第二名,最近他們更在城大二○一七年的學生發明中再度奪獎,而在家麟眼中,這兩個獎他們實至名歸。「我真係估唔到會有呢個結果,我太太知道有呢個裝置,即刻問我幾時推出,佢即刻會買,因為佢做香薰按摩生意,啲香薰好多種,只係靠貼盲人凸字貼紙分辨,呢個裝置令佢方便好多。」他笑着說。

上星期,四位同學憑發明再奪得城大的年度Best Social Impact發明大獎。
助人更勝輸贏
除此之外,劉同學指裝置還可應用在影碟、書本、信件、產品保養卡等不同地方,「好似收到醫院嘅覆診信,只要預先錄好音貼個貼紙,就可以隨時提你咩時間覆診。」說罷,鍾同學即插嘴道:「部裝置成本只需百幾蚊,不過裝置暫時未有得叉電,亦都無得即時錄音,要預先錄好放入記憶卡先得,四月之後我哋會諗點改良。」
聽到一班同學即使勝出比賽,仍思考如何改良產品,家麟心裏甚是欣喜,「見過好多人講完就無件事,又或整完個發明就算,呢班同學真係好難得。」鍾同學一臉靦腆地續說:「比賽輸贏都係其次,最重要幫到佢哋,下年畢業都會考慮投身做復康設施相關發明。」
鍾同學的想法,其他隊友亦深感認同,林同學說:「中學讀書時成日見到視障學生放學,要企喺斜路等巴士,一手要扶欄杆,一手要舉牌示意車長佢哋要搭咩巴士,好辛苦,我想幫佢但又唔知點幫,估唔到呢個比賽正正讓我用到課堂所學,幫到視障人士。」常有人說科技改變生活,關鍵除了關乎發明者的創意,還有的正是這份同理心。

四位同學早前在比賽中用了七十二小時,製作出初版的讀卡器,最終奪得第二名。
藉計劃培養同理心
賽馬會「見.同理」計劃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一千五百萬元成立,為期三年,「同學參加的無障創客(TEDY)項目,旨在讓學生透過科技幫助弱勢社群,計劃還包括文化共融大使(COSI)及與鯨同行(WOW)兩個大範疇,分別旨在促進少數族群共融及推動海洋生能保育。」負責統籌「無障創客」項目的林妙玲教授說。
林教授指計劃的共同理念,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有個藝術系學生早前就親身試坐輪椅出入一星期,之後研發一系列嘅遊戲,讓公眾了解輪椅人士嘅生活困難。」她指今年一月,計劃舉行了作品展,同學發明的遊戲亦在展覽中亮相。
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表示,「參與計劃的年輕大學生主導研發及學習,不但提升他們駕馭嶄新科技的能力,透過與用家的親身交流,包括長者及傷健人士,強化青年人與社會的連繫,並為社會未來發展注入創革動力。」

林教授指,希望透過活動讓學生運用創意和科技幫助弱勢社群,培養同理心。
賽馬會「見.同理」計劃
電話:3442 6460
網址:http://www.cityu.edu.hk/vpde/youthproje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