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出胃潰瘍的元兇
上次,筆者跟讀者分享過有關腸胃炎的病況;不過,有一種引致胃病的病菌是很多人都會經常提及的,就是幽門螺旋菌。
現代社會生活急促,容易導致精神緊張和壓力大;而且,飲食未能定時定候,都會影響胃部,造成胃痛、胃酸倒流、胃潰瘍等。另一方面,大部分消化性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旋菌引起的。

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or pylori)是革蘭氏陰性的螺旋菌,生存於胃部及腸道粘液中,它除了可引致胃痛、胃炎、胃酸倒流、胃潰瘍出血之外,嚴重的更會引致胃癌。感染途徑包括:遺傳、長期飲用含菌的食水,抑或與感染者家人長期共餐,譬如:家庭成員當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旋菌,一起用膳後,的確會提高感染的機會。
而感染幽門螺旋菌後的症狀,會有腹痛、腹脹、噁心,甚至胃酸過多,導致出現「火燒心」的感覺,嚴重者或會出現嘔吐。此外,亦有些是有「心口痛」的病徵,可能是胃液倒流的後果。大家不要以為胃痛或腹痛,服食止痛藥便可減低痛楚或痊癒,因為有些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品,雖然可以緩解痛症,但同時也會破壞胃部的表層。
筆者還記得數年前有一位病人,他當時就讀小四,家長察覺他對飲食沒興趣,而且有作嘔反胃的感覺,於是便帶他去看醫生,初時以為是腸胃炎,好了些又再持續之前的病況。此外,亦試過到醫院作觀察,可是卻未能找出病因;甚至以為他心理作祟,不想上學。
後來,家長帶他來到筆者的診所,經臨牀診斷後,發覺他已持續有一段日子維持反胃、噁心、常有胃氣,亦偶有肚痛;再經檢查,發現他面青,另驗血色素只有8度(正常是12度),驗大便有隱血,因此,筆者診斷他很大可能是胃潰瘍出血,引致貧血。於是,筆者便叫家長帶他到醫院作詳細檢查,包括照胃鏡;結果,真的是患了幽門螺旋菌引致的胃潰瘍。之後,經服食一整個療程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減少胃酸分泌特效藥,便痊癒了。
病者想清楚知道有否患上幽門螺旋菌?可透過驗血、化驗大便、吹氣測試或胃窺鏡檢查。如果想減少感染幽門螺旋菌,就要養成用公筷公羹的習慣,大家上YouTube找陳以誠醫生的歌曲〈飲食新文化〉,便可聽到這好習慣的優點:
挾餸要有公筷,防病果效大,
食飯又用公羹,安心且衞生。
人人能習慣,優質新境界,
一起改進,一起創造,全面健康,
好好好,飲食新文化!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