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8 年 03 月 22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科創聖地

今時今日,很多人都知道矽谷這個地方,但卻未必清楚矽谷的創立背景。這個科技神話的起始絕對要歸功於被稱為矽谷教父的前史丹福大學工學院院長Frederic Terman教授,以及他的兩位高足William Hewlett及David Packard,也就是惠普公司的創辦人。一九三九年,他倆在Terman鼓勵下,在車庫裏以五百三十八美元作資本,成立惠普公司。那個車庫就是矽谷誕生地,車庫已獲重建並置於史丹福一座以傑出校友黃仁勳所捐贈及命名的創新工程中心,用作啟發學生。

一九五一年,史丹福與Terman提議利用校園部分地方創建一個「研究公園」,宏願漸漸萌芽成長,成就了今天的矽谷。全憑一個堅定的信念,他們當天作出了史無前例的決定,為初創企業提供發展空間,締造了整個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今天的回報超乎想像。

史丹福在這四十年來國際聲譽騰飛,孕育出不少決心闖一番事業、希望影響世界的學生與教授。作為人才搖籃,史丹福被視為矽谷背後的引擎。史丹福工學院更有面「英雄牆」,牆上刻着不少成功校友的名字,Hewlett、Packard、雅虎的楊致遠、Google的Brin及Page,還有Netflix的Hastings等。在史丹福,工程學絕對是大熱,四成工程學系學生都選擇主修計算機科學,與香港的情況截然不同。

 

上星期,我與史丹福前任校長John Hennessy(圖右)見面,印證了我的見解。矽谷初期專注於發展如電腦晶片等的硬件,大型電腦企業如IBM及DEC的大本營本是坐落於紐約與波士頓,但矽谷迎來不少革命性的改變─個人電腦的出現(蘋果與被聯想收購前的IBM)、互聯網、萬維網(www)、社交媒體,以及今日的人工智能。以上種種結構性轉變都將科網實力漸漸由東岸轉移至西岸,也造就了矽谷。

今日,如果一名教授希望尋求一家能容許及鼓勵將其研究商業化的大學,史丹福絕對是首選。創新創業文化在史丹福相當盛行,成功例子比比皆是,非常方便師生隨時取經。該校不少學生於在學時期已創立公司,其後更發展成大企(如雅虎、Google、Snapchat)。不少人既報讀史丹福商學院又申請哈佛商學院,但史丹福的錄取率較哈佛更勝一籌,其創業文化及跨學科合作就是致勝原因之一。

大學高級管理層與私企緊密聯繫,Hennessy自二○○四年起一直擔任Google的董事會成員,最近獲委任為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會主席,同時為Cisco的董事會成員,他亦是位成功的企業家,曾創立兩家電腦硬件公司。史丹福現任校長Marc Tessier-Lavigne也是位出色企業家,在學界工作了一段日子後,他獲全球著名基因工程科技公司Genentech聘任為高級副總裁,及後更自己創立兩家公司,現時更是一身二任。換轉是香港,大學校董會及香港社會大概不太認同大學校長與私企有直接關係。然而,史丹福的校董會認為這種產學協作能締造雙贏,這亦是史丹福及矽谷的成功秘訣。

史丹福的成功,不只是大家所見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