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救港人的英語
最近在電視看了一個半搞笑式的街頭訪問,測試途人的英語水平。訪問對象相對年輕,看他們的衣着談吐,應該起碼有中學或大專程度,但他們的英語水平低得簡直難以置信。主持人問他們一些簡單句子用英語怎應說,竟答得錯漏百出。主持人看見受訪者身上的衞衣寫有幾個英文單字,其中一個是「opposite」,隨便問他這字怎串,他說出來的字母沒一個是對的。主持人問,你身上不是有這個字嗎?他說:「噢,沒留意啊!」
昨晚在電視看到一個學術問答比賽,父子兩人一組,數學運算題答得快而準,但輪到英文題,問「fast」(快速)的副詞(adverb) 怎麼寫,看來有中學程度的兒子啞口無言。父親苦思良久,煞有介事地說:「是fastly!」
我的天,香港人的英語程度,一竟至此。香港人自幼稚園開始學習英語,中學畢業時少說也有十年了,試問有哪個學科,是可以連續讀十幾年也培養不出基本能力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還是整個社會都有問題?新一代年輕人,口裏說懷緬英治時代的香港,但英國人遺留下來其中一樣最寶貴的東西─一個學和用英語的環境─也不去珍惜。那位受訪青年的一句「我沒留意啊」真是可圈可點。我們的青年人,都在留意些甚麼的呢?英文是香港的法定語文,其實只要張開眼睛,四處都是英文,我們有英語電台、報紙,政府、企業、銀行和法律文件一律是雙語的。這個制度和環境,比任何華人社會都強。但年輕人卻視而不見,還一味用火星文在社交網站打短信和帖文。不學無術,到求職時找不到工作,又埋怨社會虧欠了他們,優待了內地人。
這現象,還不止於年輕人。即使是我們這一代,能說和寫流利而沒有(或較少)文法錯誤的英文的人,也極為罕見。明珠台有個時事訪談節目,嘉賓都是政府高官、立法會議員和社會領袖,但他們的英語絕大部分是強差人意。律師和大律師,應該沒問題吧?對不起,在我認識的眾多律師當中,說英語時不犯文法錯誤的,大約只有百分之十。他們可能懂得用複雜的句式,艱僻的詞語,但往往忽略基本文法。這是所有香港人的通病。例如動詞的現在式,第三者要加「s」,小學生也懂,夠簡單了吧,但偏偏很多成年人在說英語時不能貫徹地運用。
有人會說,語言不外是溝通工具,何用這樣謹小慎微。我則認為,這種「差不多」的態度不對。我並不要求香港人能說地道或漂亮的英語,而是通順而基本正確的英語。如果這點也做不來,以後就別再說這裏是個國際城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