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坊化身製作人 手機紀錄新天水圍日與夜
「點加影像效果?」「點樣聚焦?」十多名天水圍街坊,為拍攝他們的社區故事,七嘴八舌研究拍攝及剪接。他們手勢生硬,但默契搭夠,因為不少成員相識已久,已建立深厚感情,製作時格外合拍。
他們樣子很街坊,但個個也是有故事的人,有的因金融風暴,一夜間變成負資產;有的曾欠下巨債自殺不遂,終獲妻子原諒,以為破鏡重圓惜天意弄人,妻子確診患上肺癌,他們的故事被手機拍成七段賺人熱淚的紀錄片,想透過短片,讓其他同遇不幸的家庭知道:不幸不獨你們,同路有我們在,你並不孤單。
其中一名故事主人翁廿一歲的浩軒,其母萍姨說,兒子一歲時不幸患腦癌,手術後聽力逐漸減弱,高中時完全失聰,之後脊骨傾斜問題加劇。雖然要靠輪椅代步,但浩軒仍堅持參與拍攝,過程中母子二人加深了解,打破聽障帶來的隔膜,四十四歲的萍姨還下決心學手語,「阿仔話一定唔合格,哈哈!」
阿紅及Cindy的故事是另一個例子,阿紅是新來港人士,當年初到貴境,未能掌握廣東話,經常受盡白眼及譏諷,自我形象低落:「有一次去吃牛腩麵,發音不準,說成牛『奶』麵,被周遭的食客嘲笑,自此隱居家中好幾年。」鄰居Cindy得知後,主動替阿紅惡補廣東話,把她帶到社區。「透過這次拍攝,發覺天水圍真的十分美,人美、事美、天空美、環境美。」Cindy滿懷歡喜地說。
整套紀錄片已經大功告成,將於三月三日及三月四日在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進行兩場免費的公眾放映會,屆時街坊亦會親身演出話劇。

台前幕後個個樣子很街坊,但均是有故事的人,想透過短片,勉勵其他同遇不幸的家庭。

街坊化身製作人,拍攝天水圍的社區故事,他們手勢生硬,但默契搭夠。

失聰及傷殘的浩軒,與母親萍姨在拍攝過程中,加深了解,萍姨還下決心學手語,打破與兒子的隔膜。

為了參與放映會,街坊連日綵排,合作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