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看科學
提到科學發展及科技創新,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美國,由從前登陸月球、領先計算機科學發展,到現今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方面所展現的實力,總讓人覺得美國人對科學發展普遍抱持正面開放的態度,然而,事實又是否如此?
Research!America是美國一個非牟利教育組織,定時就公眾對科學的意識進行統計,月初剛出版了最新研究,當中部分調查結果更是意料之外。
部分調查結果反映美國民眾普遍對科學持正面態度:百分之八十二受訪者認為科學家推廣科學最可信賴;百分之八十三認為科學家應在制訂公共政策上擔當重要角色;而美國人最有信心的部門分別為軍事機構(百分之三十七)、商界中小企(百分之二十七)、警察(百分之二十六),第四位才是科研機構(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八十認為政府應着力於醫療研究及創新。
以上結果不難理解,但接下來的結果倒是出乎意料之外。僅有百分之十九受訪者能夠說出一位仍在世的科學家(當中包括霍金及華生等)。我問科大人同一條問題,大家都認為港人大多都可以答霍金或「光纖之父」高錕。如果估算屬實,其實香港人對科學的意識較美國人高。竟然沒有人提到丘成桐、崔琦、徐立之、盧煜明或葉玉如這些傑出香港科學家,但能夠答得出霍金或高錕已經算不錯。
此外,一些關於政治與科學的調查結果也挺有趣:受訪者對政治的信心似乎有所保留,信任度最高的也只是總統(百分之十一)、司法制度(百分之十)、媒體(百分之八)、國會(百分之七)。接近半數人認為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科創撥款及發展不甚明朗,而感到樂觀的大部分來自共和黨。然而,絕大部分我認識的美國科學家都對美國科創發展感到擔憂,或因美國科學家普遍都是民主黨吧,可見美國社會嚴重分裂。
我在想,如果我們照樣問港人這條政治與科學的問題,答案又會怎樣?香港政府及立法會一直支持本地科創發展,尤其是資助大學基礎科研,但政府可以做得更多,然而我不知如何讓社會多着眼投資科研的長遠貢獻,而非當中的短期回報(如將科研成果商業化)。本地科學發展可能並非立法會認為最重要的議題,其對大學研究的支援亦相對間接,主要為吸引及挽留頂尖教學人員。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崇尚科學的文化與風氣,讓社會明白大眾支持科學所能帶來的長遠優勢。其中,科普及與社會溝通非常重要。港科院、香港工程科學院及香港科學會最近積極主動推廣科學,包括參與創科嘉年華、舉行講座及與本地中學開展師友計劃等。
將這個調查套在中國內地又會得出甚麼結果呢?過去數十年,中國政府一直大力投資基礎科研,在硬件層面(科研設備),中國算得上跟美國並駕齊驅。在軟件方面,科研人才、生態系統、良好的科學文化與價值觀,則還跟目標有點距離,但明顯中國政府已努力奮起直追。我想中國版調查結果很可能會較美國版的正面:我估大家起碼會說得出屠呦呦及高錕的名字,大力支持及相信政府推動科研的政策,非常尊敬科學家等。當然以上純屬個人猜測,我期待往後有同類型中國研究印證我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