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8 年 01 月 18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天文台-鬧市中的古蹟

月初,我與幾位同僚到訪香港天文台參觀。原來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文台在哪裏,由於平常不對外開放,而且入口隱蔽,這棟創於一八八三年的法定古蹟雖座落尖沙咀鬧市,卻顯得格外「隱世」。踏進天文台範圍,綠意盎然,經過幽靜小徑後柳暗花明,一棟殖民地式的建築─天文台總部呈現眼前,總部內有不少甚具歷史價值的物品,包括以前打風時天文台在信號站掛上桅杆頂端的風球標誌。

這次參觀源於我與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在創新科技嘉年華進行科普演講,我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我們土生土長,出身草根家庭(他父親是餐室侍應);熱愛科學,人類登陸月球燃起我們對物理的熱愛。當年,他放棄加州理工及麻省理工的獎學金,毅然決定留港修讀港大物理及數學系,全因他自覺要擔起獨子照顧雙親的責任。他沒有後悔當初決定,天文台給他不少學習與創新的機會,能夠貢獻社會的那份使命感讓他滿足不已,雖然有時他也會幻想,如果當初出走,自己或有機會參與發現上帝粒子或重力波。

天文台當然不止於預報天氣,除了為人熟悉的氣象服務,還有提供輻射監測與評估(例如監測大亞灣核電廠),以及時間標準、地球物理及氣候服務(應用於城市規劃、科學研究等方面),天文台亦有與機管局緊密合作,提供航空氣象服務。

天氣預報的工作也挺吃力。天文台除了會進行地區預測,還會參考全球其他天氣預報,經分析後得出最準確的預測。有時吃力不討好,打風時預測稍有差池,就會引來社會各界不滿聲音,事實是這個世界不會有百分百準確的預測。去年,颱風天鴿吹襲澳門,令澳門滿目瘡痍,如果當時天鴿飛近香港二十公里,香港便不堪設想。縱使今天的預報已經很高解象度,但仍難以判斷那二十公里的差別。

我欣然發現天文台相當重視科學,他們以七個英文字母「SCIENCE(科學)」組成核心價值(例如S代表竭誠服務、I代表靈活創新),三百個員工當中,不少是物理及數學畢業,天文台稱得上是香港最樂於提攜STEM畢業生的僱主之一。難怪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去年批評港大因報讀人數少而取消天文及數學物理為主修科,他認為殺科是向有志投身STEM的年輕人潑冷水,扼殺培育科研人才的機會,而香港對這類型人才的需求從未減少。看來香港社會需再加大力度重燃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

天文台其實不是從事天文,那為何不叫氣象台?原來因為創台台長是個職業天文學家,並且官銜取名天文司。天文台在香港和海外屢獲獎譽,更曾自行開發全球首個鐳射風切變預警系統,備受世界氣象機構推崇。

參觀過後,我深思着天文台的以後。香港人口持續上升,房屋用地需求龐大,天文台雖是法定古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讓發展商虎視眈眈。或許開放天文台予公眾參觀,讓大家留意天文台歷來對社會的默默貢獻,能有效保護這個古蹟。香港的文化遺產已買少見少,希望大家好好保護鬧市中的一道清泉。

陳校長「扮」報告天氣。旁為天文台台長岑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