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培訓VS大學教育
近期,香港再度提倡以市場為本的職業培訓,在我小時候,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主要靠工業撐起,尤其是製造業,鐘表、紡織、造船,這些行業都獲得很大發展,當時我曾報考工專的染料工程系。時移世易,香港較從前擁有更多大學,連工專都變了理工學院再變成理工大學。現在真正的「香港製造」已買少見少,職業培訓亦在過去十年已沉寂下來。
香港擁有成熟穩健的職業訓練系統制度與進修學院。過去八年,我曾參觀職業訓練局幾間分校,有設計、旅遊、廚藝,該局為同學提供有質素的訓練及學習機會。其實在現今世界,未必人人都需要接受大學教育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然而很多人都忘了這一點。
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承諾增加推廣職業專才教育的活動和計劃,特首在報告提到:「持份者仍然普遍認為職專教育遜於傳統學術教育,這種偏見不利於職專教育及相關行業的發展。」但在執行上顯然將挑戰重重,挑戰主要來自文化與經濟層面。
《金融時報》於上月刊登了一篇有關瑞士學徒制教育的文章,瑞士及一些德語區國家,都有學徒制的教育傳統,這大概就是他們一路以來工業競爭力強的致勝關鍵。學生上高中時可選擇兩條路,一是準備升讀大學,另一條路則是走上學徒制教育,受訓期間還可賺取工資。私人機構在學徒制教育中擔當重要角色,為課程提供建議及實習機會。而最重要的是,這種教育制度廣為社會接納及尊重,所收的學生不比升讀大學的遜色。學徒制教育能孕育出優秀技工,將創新構思製成具競爭力的商品,並銷售至全球。
蘋果CEO庫克在《財富》雜誌的訪問就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表達意見。很多人認為西方國家選擇「中國製造」是純為低成本,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中國擁有大量技術人才,而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國某些地區,例如深圳,而蘋果近年亦在深圳開設其研發大本營。
回看香港,香港的高等教育制度總在大家眼中有個不明文階級,大學總是在頂層。當然,當中的神科讓學子們趨之若騖,而畢業於外國名牌大學就更加吃香。這個根深柢固的觀念很難在一時三刻改變,這是我們的挑戰之一。
另一個挑戰則是在經濟層面,香港早就不再興製造業,更莫論需要高技術技工,但看來往後將有所改變。職訓局的課程亦較傾向服務性行業,實是無可厚非,但看遠一點,學徒制教育將有助職訓學生的前景發展。隨着大灣區發展及幾個大型交通基建項目相繼落成,大灣區將會變成一至兩小時的生活工作圈。許多在美國矽谷上班的年輕人每天都從居住地三藩市,乘車到矽谷上班,那麼居港的港人要到大灣區工作亦非想像般困難。
大膽假設,發展高技術人才庫或有機會讓香港在這新數碼時代的製造業(如機械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爭一席之地。企業通常會選擇多人才的地區,然後進行投資。
隨着亞洲製造業冒起,美國早就失落傳統製造行業,但特朗普仍奮力重振製造業。美國可以,香港可以嗎?

香港高技術技工的需求,日後將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