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嘢扮上菜 蝦肉卷無蝦 疑似「造假」食物大踢爆
富臨漁港等酒家被揭「粟米石斑塊」沒有石斑,疑是鯰魚扮石斑,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遭海關票控,隨即引起社會熱話。本刊巡視超級市場,對照產品名稱及成分標籤發現,「造假」食物充斥市面,明明宣稱是「蝦肉卷」,但毫無蝦肉成分,只有魚肉;另有預先包裝食物疑走法律罅,產品包裝正面大字標題指是貴價食物,但背面卻以細字註明是仿製食物,有誤導之嫌。
餐廳以假弄真的食物更是防不勝防,記者到茶餐廳試食鮑絲龍蝦湯、黑松露炒蛋,以為「蔗渣價錢」可以嚐到酒店級美食,惟侍應自爆說:「係素鮑魚,湯係蝦煲出嚟!」業內人士指出,真假食物成本可相差幾倍,甚至十倍,「山雞扮鳳凰」的經營手法仍相當普遍。法例亦存有不清之處,容易被人鑽空子。

富臨漁港等酒家被揭「粟米石斑塊」沒有石斑,疑是鯰魚扮石斑,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遭海關票控。
坊間疑似「掛羊頭賣狗肉」的食物,只要細心找找不難找到。本刊記者到北角區一間超市巡視,信手拈來已找到不少預先包裝食物的產品名稱與成分不符,其中急凍食品最常出現這情況。
只售十多元的「蝦肉卷」,成分表根本沒有蝦肉,只用魚肉及豬肉製成,超市價錢牌也聲稱是蝦肉。記者遂問職員何解「蝦肉卷」無蝦肉,職員最初半信半疑,職員仔細一看成分標籤,顯得有點錯愕,然後向另一職員查詢,對方隨即說:「唔知,佢一返貨到嚟就係咁樣,應該係蝦肉嚟o架!」
另外,有可疑的急凍食物包裝正面大字標題是甚麼鮑魚片、貝柱等貴價海鮮,只售十來二十元。但反轉背面卻發現,生產商用細小字體註明,有關產品是「仿鮑魚片、仿貝柱」等,市民需加倍留神才能看見。有長者表示,字體太細,平時到超市購物不會特別注意產品成分標籤,「只會留意價錢及食品外觀,好少睇埋成分。」

只售十多元的「蝦肉卷」,成分表根本沒有蝦肉,只用魚肉及豬肉製成,超市價錢牌也聲稱是蝦肉,職員被查問時卻面有難色,無言以對。
細字標仿製長者難睇
但亦有「知米貴」的市民說,「你見到佢賣咁平都知唔會係真鮑魚啦,得啲鮑魚味嘅汁。超市之前有個牌大大隻字寫住仿鮑魚片,但個牌o依家都變咗細細個,我不嬲都唔信包裝面嘅宣稱,會好留意成分資料。」
市面上亦有一些連鎖零食專門店為免惹上官非,在處理食品標籤及成分說明時非常謹慎,會在包裝加上貼紙清楚列明食品的真實材料,例如一款台灣進口的零食「龍蝦片」,細看成分表方知,是食用色素及提煉物仿製出來的龍蝦味蝦片,店方於是在價錢牌上「補鑊」加個「仿」字。
預先包裝的食物還可以用「精明眼」研究成分表,揭穿是龍是鳳,但食肆點餐隨時被呃都懵然不知。記者隨機點中一間茶餐廳,試食聲稱「足料秘製龍蝦湯鮑魚絲通粉」,以及黑松露炒蛋配多士,整個套餐索價六十多元,在茶餐廳餐牌上算矜貴,但相比起酒店餐廳,這個價錢能嚐到龍蝦鮑魚算超值,所以午市時間特別受食客歡迎。
記者試食發現,「龍蝦湯」只有淡淡海鮮味,分不清是龍蝦還是其他海鮮,湯內亦沒有丁點龍蝦肉,湯底疑似是混合了番茄及其他香料。至於「鮑魚絲」的口感及外表,跟素鮑魚相當接近。炒蛋上雖有海量疑似黑松露的黑色物體,卻只有少許黑松露味道。
經多番詢問下,店員竟不諱言自爆說:「鮑魚絲係素鮑魚代替,湯係蝦煲出嚟!」但店員聲稱,「黑松露係真材實料!」似乎餐牌上的「足料秘製」標示真假成疑。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坦言,普通茶餐廳及街坊食肆出現名不符實的情況普遍,「有些茶餐廳為了節省成本,會用蝦、小龍蝦、非正宗的龍蝦,取代正宗龍蝦做餸;或者用素鮑魚及螺片代替鮑片,再加入不少香料以假弄真,成本較低,售價也大眾化。」
他指出,普通食客一般難分真假,但嘴刁的人就吃得出不論是味道或外形,真假貨都有明顯分別,「例如龍蝦肉一般較普通蝦硬身和彈牙,真鮑魚與素鮑魚的口感和味道也截然不同。」兩者售價卻是天壤之別,舉例正宗大龍蝦,動輒約一百元一隻,但普通蝦卻只售幾十元一斤,相差幾倍,甚至十倍計。

記者試食聲稱「足料秘製龍蝦湯鮑魚絲通粉」,以及黑松露炒蛋配多士,整個套餐索價六十二元。

所謂的「龍蝦湯」只有淡淡海鮮味,而「鮑魚絲」的口感及外表跟素鮑魚相當接近。炒蛋上雖然有大量「黑松露」,卻只有少許黑松露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