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警戒猩紅熱
過去數星期,患猩紅熱的個案有明顯上升趨勢,而今年猩紅熱已累積近2,000案例,比去年1,500多了很多,患者個案升了逾30%。在英國,猩紅熱雖然幾乎消失50年,但近年又重新流行。現在還不清楚英國猩紅熱的重新流行,是否與細菌發生變異有關?不過,但慶幸的是及時用抗生素(盤尼西林或頭疱素)殺菌,仍是十分有效。
筆者預計本港明年肯定會繼續出現猩紅熱(Scarlet Fever)個案,所以家長、老師或醫護人員都應提高警覺、注意個人衞生,免受感染和控制傳播。
為何我們要如此緊張?因為猩紅熱是甲型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傳染病,它主要透過飛沫或直接與受感染的呼吸系統分泌物接觸而傳播。潛伏期為一至三日,病徵一般會有發燒、喉嚨痛;同時,身軀及頸部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舌頭表面亦會出現如草莓般(呈紅色及凹凸)的外觀。稍後,紅疹會蔓延至四肢,特別是腋窩、肘部和腹部。不過,紅疹會在一星期後消退,隨之出疹的皮膚會開始脫皮。

一旦不幸感染猩紅熱,便有機會引起併發症:輕微的病徵如:關節痛、骨痛;嚴重些的則如:風濕關節炎。而更有嚴重的如:中耳炎、肺炎、腦膜炎、咽喉膿腫,以致阻塞呼吸,有些則會導致免疫力失調的兒童腦神經甲型鏈球菌病群,令病童有過度活躍症、強逼症小動作等行為問題。
還有,對器官的長期危險,包括心臟,引致風濕性心臟病,有機會使心瓣變型和衰弱。另外,亦有可能患上急性腎臟炎,以致血壓高甚或腎衰竭,令腎臟造成損害,使病童變成長期病患,後果不堪設想。最嚴重的話,可引發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甚至死亡。
目前,猩紅熱沒有疫苗可作預防,患者大部份是二十歲以下;而十歲以下的兒童較容易受感染者。感染流感或水痘的猩紅熱病人,會因再發燒而出疹,不要掉以輕心,否則會有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必須接種流感疫苗。
就算患過一次猩紅熱,只代表可產生該次的免疫力,是有機會再次受感染的。猩紅熱是靠臨牀診症判斷,並及時用抗生素(一個療程,要10日)才可醫好。有需要可能要驗血及化驗喉嚨分泌培植細菌;不過,現時已有快速測試作檢驗辨出有否感染,協助醫生盡快診斷(快至幾分鐘已經可以),並對症下藥,配合使用抗生素作治療,請放心。
這是正確地用抗生素,是救命的,是保障孩子的長遠幸福,並不是濫用抗生素!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