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7 年 12 月 07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科技,衝擊,取捨

最近有不少報道評論香港的電子支付發展遠落後於中國大陸,還記得香港的八達通卡在二十年前讓全世界趨之若騖,可惜後勁不繼。有些人認為我們需迎頭趕上,然而,有些人則認為香港人較內地同胞着重私隱多於便利。

在私隱與便利之間,是否真的只存在對立關係?還是可以取個平衡,兩者兼得?在此跟大家分享我的經歷。七十年代,當我還在美國讀書時,提款卡才剛面世,我當然沒有,更莫論信用卡。因為銀行會在周末休息,每逢星期五總要提醒自己到銀行櫃位提款,當時連這個先進大國也是現金為王的社會。

當我開始有穩定收入後,我就開了個銀行戶口,申請了提款卡與信用卡,自此沒有甚麼需要親身到銀行。踏入千禧年,出現網上銀行。二十年前,我也只是在網上申請按揭貸款,當然還是需要郵寄所需文件,不似現在,所有文件電子化。

當還未有全球提款網絡之時,到國外旅行就要帶備足夠現金,那時沒有境外提款。不然,可以選擇帶備旅行支票,在到達目的地時兌換當地貨幣,今日旅行支票已不再流行了。

過去數十年,支付系統與模式不斷演變與進化,私隱與便利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問題,然而人類往往都投進便利的懷抱。很難想像如果今天大家沒有了提款卡及信用卡會怎樣。就像我最初接觸Gmail時,雖知是免費,但亦知道Google將可隨時存取我的電郵。數據就是他們的資產與收入,我們明知這樣,但仍選擇用Gmail,因為我們明白私隱與便利之間難免要作出取捨。各地政府不受約束的監控,以及黑客入侵,某程度上大家的私隱已不再是甚麼秘密。

網上及電子理財只是科技衝擊取捨的一例,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興起,人類又再需要在人類就業機會及經濟效益之間、人類創意及機器效率之間作出取捨。

其實,大學同樣要面對及迎接這些科技帶來的衝擊─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翻轉課堂、線上修讀學位課程等,大學必須與時並進。美國米諾瓦大學就是一所線上大學,沒有實體校園,着重線上教育;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還推出首個網上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究竟後續發展如何,我拭目以待。

那麼香港又如何呢?八達通曾被譽為劃時代的發明,亦有人說它被當日成功所累,錯失主導中港兩地電子支付發展的平台,故步自封當然是原因之一,曾有報道指金管局未批准八達通推出新服務,幾經波折才獲放行。港鐵將接收支付寶及WeChat Pay,看來八達通要急起直追頗有挑戰。

這些科技衝擊對香港支柱行業又有甚麼影響?談談地產,本地發展商還是以較為傳統的方式賣樓,甚至有人排長龍等參觀示範單位,還要面對地產經紀高壓的銷售手法。在很多發達國家,買家可自行上網以虛擬現實從不同角度睇樓,買賣手續也只需在網上完成。我明白這現況有其背後原因,但年輕一代都習慣網購,待他們有經濟能力置業時,大概會受不了現時的模式。當那天到臨時,或有第一家地產商提供便捷的網上系統,那將為地產界帶來衝擊。衝擊不只在本地發生,而是從四方八面而來的。如香港再不着重創新,當我們發現自己被淘汰時,將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