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五個港人一個窮人
扶貧委員會剛公布最新香港貧窮情況,社會貧窮人口達到一百三十五萬的新高,即每五個港人中便有一個是窮人。
作為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的張亮,最近便帶埋兒子到葵涌大隴街劏房,實地了解貧窮線下的生活,感受良多。
他探訪的單親媽媽和一對子女住八十尺劏房,老公走了,一家三口靠綜援養活,家中風扇、雪柜、電腦,多靠人家捐贈。子女活動的地方就只有那丁方空間,兩人逐漸長大,活動空間不夠,而住的大廈也品流複雜,她正頭痛將來如何面對。
傍晚,張亮和幾個單親媽媽在共享廚房內一起煮飯,他炒出一碟自己最拿手的菜遠牛肉來,和所有媽媽共享。住劏房的窘境,就是往往連小小廚房空間都騰不出來,馬會捐助建立出來的共享廚房,柴米油盬煮食器具乜都齊,買餸上去便可以做大廚,那種感覺有點似早年的七十二家房客,一夥人除了煮飯,也可以成為一種支持,互相照應。
晚上,他仍未肯回家,走到一個地盤工人的劏房內和他促膝夜談。獨居的工人家徒四壁,張亮就打地鋪,空間細小得他的頭頂住牆,腳跟已到了門口,兒子則睡外面走廊。
張亮小時候也窮,七歲自內地來港,住進木屋區,某晚家園被大火燒毀了,一家人搬進深水埗的難民營再輾轉上公屋;基層苦日子,他不會不知道。費解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
香港經濟起飛了,為甚麼到今時今日,仍然有百多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張亮覺得,這不是政府夠不夠福利的問題,再多的錢都不會夠派。他舉例說,家貧的小朋友可能沒太多渠道接收資訊,不知哪裏有機構會提供獎學金,以致錯過了受教育向上流的機會,但多些Mentorship 計劃,他們就有多些機會接觸到這些社會資源,得到幫助。
鄰舍和朋友,社區每個人,如果都盡一點綿力,扶一扶身旁有需要的人,有時反而更加到位。

張亮也會下廚煮飯,這夜他就炒出一碟菜遠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