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留器官
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用途,唯一例外的可能是盲腸。所以,當人的器官受疾病影響時,最重要的治療目的之一就是盡量保存器官功能的穩妥。雖然外科手術是腫瘤科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但要切除患者的整個或部分器官,便有機會造成器官功能的缺損,而缺損的嚴重性取決於這器官的功能、手術後剩餘器官功能,以及配合不同重建的方法,是否足夠維持原有功能。值得留意的是微創手術只是盡量減低手術過程的創傷,而非減少需要切除器官的多小。
有的器官的後備功能高,例如肺、大腸、腎、肝等,即使手術切除了一部分,並不會造成明顯功能缺損;有的器官具一般的後備功能,當病人切除部分膀胱後,便會影響膀胱功能而小便頻密;切除部分直腸後則會失去儲存排泄物的能力,令病人需要經常大便;有的器官只有完全切除的可能性,之後需要重建功能的配套,例如胰臟腫瘤切除手術後,病人需要餐前服用含消化液提取物的藥丸,幫助消化及吸收食物,同時要將膽管及胃部接駁至小腸,以重建十二指腸的功能。
另有一些器官一旦切除,便無法回復原有功能,包括咽喉、舌頭、口腔黏膜、肛門、乳房等。以乳房為例,全乳切除的話,會令病人失去乳腺的功能、改變外觀以致心理受影響。所以,治療上述各器官的疾病,便需引入保留器官的概念。四十年前,醫學界開始研究利用保留器官的方法處理各種頭頸癌包括喉癌、舌癌及口腔黏膜癌,以減少切除器官對說話、吞嚥及外觀的影響。廿年後,這概念已成為處理頭頸癌的常規治療,更慢慢研發至其他腫瘤的應用。

插圖:楊存孝
四十歲的鍾先生患有喉癌,他便遇到治療時要保留咽喉的問題。多年來,他一直有煙酒習慣,至兩年前因聲沙而發現患有聲帶癌,可幸腫瘤相對小,能以手術切除了其中一條聲帶。近幾個月,他不但咳嗽,而且吞嚥有困難,聲線又輕微沙啞。耳鼻喉科醫生一看,擔心鍾先生腫瘤復發,遂進行內窺鏡及組織化驗,一如所料,結果證實是腫瘤復發,便轉介他由腫瘤科醫生跟進。
腫瘤科醫生發現,鍾先生的甲狀軟骨和頸兩邊的淋巴脹大,而磁力掃描及正電子掃描顯示,原來腫瘤已填滿了鍾先生的整個喉頭,更向舌底伸延。腫瘤科醫生認為鍾先生暫時不適合以手術或放射治療治理腫瘤,加上要考慮保留器官,所以建議他先接受三個化療療程,如反應理想,便加入同步化放療,如此一來,成功控制腫瘤兼保留聲帶的機會達三分之二,否則就要以手術切除聲帶,失去說話能力。幸好,鍾先生完成兩個化療療程後,效果理想,待完成第三個療程,醫生便會安排他接受同步化放療,希望能成功保留聲帶的功能。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