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時代
月初,有英文報章打着《首部港產無人車在港遇上障礙》的標題,再配以我坐在一輛無人車的照片,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其實,這是科大機器人研究所在兩星期前舉辦的「機器人日」之報道。儘管作為校長公務繁忙,但我仍努力騰出時間出席當天早上的一連串講座,了解一下最新行情。我們還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前來擔任演講嘉賓,包括首爾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及大疆無人機智能導航技術總監楊碩(科大校友)等。此外,當日有不少機器人示範,還展示由大疆主辦的RoboMasters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的多項展品。
臨走之際,我獲科大一名年輕教授劉明邀請,試坐由他與團隊研發的首部港產無人駕駛車。該輛無人車基本上是經過改裝的高爾夫球車,前座放着電腦與其他設備,我坐在後座。翌日媒體廣泛報道,我亦為科大團隊這個研究成果感到驕傲。
無人車採用激光雷達感應(LIDAR),偵測附近範圍及判斷前面是否有障礙物,有別於Tesla所採用的光學攝像機。還記得一年前發生全球首宗無人駕駛致命意外,當時一部Tesla以自駕模式行駛,受日光影響下,系統無法偵測貨車的白色車身而導致意外。而劉明教授所用的光學雷達就能避免這些盲點,激光偵測不受光度及天氣影響。

記者朋友們都踴躍走近無人車拍照,大概是研發團隊將安全指標訂得比較高,當有人嘗試走近時,無人車就停下來。於是,我們提醒記者朋友保持安全距離後,無人車便順暢運行,我坐在車上,親身感受到無人車的穩定與算是快的車速。
之後,我跟劉明這位年輕新晉教授就機器人研究方面作交流。劉明教授今年一月才加入科大,不足一年就已招收了六、七個博士生進研究團隊。他跟我說,科大在全球機器人領域享負盛名,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科大教授的傑出研究,另一個原因大概是科大的傑出校友如大疆的汪滔及雲州的張雲飛。而令我最讚歎的是,這位年輕教授與研究生在短時間內研發出首部港產無人車,果然後生可畏。劉教授現與一些業界夥伴如BMW及順豐快遞合作,他還說他所帶領的博士生興趣廣泛,事業出路更非常廣闊:有些希望繼續在學術界發展,他朝晉身教授之列;有些可以到發展機器人的企業從事研究工作;愈來愈多人更希望嘗試創業。
有報道指,香港政府未有制訂政策讓無人車在路面進行實際測試,我就此向劉教授作了解,他說還未提交正式申請,這是媒體自行作查詢。對於未有相關政策,觀乎香港政府對新科技一直採取相對謹慎保守的態度,我倒不覺出奇。Google 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車Waymo也已在美國進行多次路試,不過,香港真的還要比上海、深圳甚至長沙落後,這些城市都已能讓無人車進行路試。的確,香港要真正成為創科樞紐,除了需要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頂尖人才及充裕資金外,政府的政策及法例配套亦相當重要,以便進行相關試驗,孕育更多創新科技,鼓勵開放創新。若然沒有政府的配合,香港成為創科樞紐的大志就真的遇上路障,面對寸步難行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