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事 新作風
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百日後,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我樂見新任政府致力促進多元經濟,投放資源大力推動創科及高等教育。這份施政報告所提及的十大項目開支,有一半都是跟教育與創科有關─大力提高本地研發總開支、一百二十億大學宿舍發展基金、五十億教育經常開支、三十億本地研究生助學金及二十億創科創投基金。大學校長會亦有發表聲明,對新政策表示歡迎。
先談創科方面,政府打算五年內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增至每年約四百五十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由目前百分之○點七三倍升至百分之一點五,這實在令我尤其興奮,創科界同僚們這麼多年的努力,今天終見成果。雖然相比其他國家如南韓、日本、新加坡,甚至中國內地,香港的百分之一點五還是有點落後,但這升幅及落實時間表絕對是個好開始,可見創科是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希望政府能有效計劃資源分配,加大前期投入,為未來發展作好準備。
政府更為大學研究資金預留不少於一百億元,香港的大學研究資金遠落後於亞洲其他競爭對手,尤其新加坡及中國內地。且看最新QS全球亞洲大學排名,頭兩名都是新加坡的大學,科大排第三,而中國亦有三家大學在十大之列。自實施三三四學制後,香港所有大學都聘請更多教學人員去應付更多的本科生,而研資局給予大學的撥款在這幾年內則上升僅百分之十八,然而投資回報率較預期低,需動用儲備,因此需要政府繼續加大力度注資,以免影響往後資助額。
有人認為政府的銀彈政策「治標不治本」,任憑我們在創科上多努力,也只不過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卻有另一番見解。這其實是「有雞先定有蛋先」的問題,政府要帶頭投資創科,顯示決心,才能發揮齒輪效應,政府更提出就研發開支給予額外的稅務優惠,吸引私營機構增加研發投入。此外,政府亦可多與私營機構合作,雙管齊下,一起推動創科。
當然,我也明白僅在創科及研發上投放資源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留住及吸引人才,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因此政府可考慮調整入境及移民政策,提供稅務優惠,加上香港擁有頂尖研究型大學,能鼓勵更多海外科技機構落戶香港,讓本地培育的人才有更多就業及發展機會。香港絕對不能妄自菲薄,如果不踏出第一步,香港就無法逃離那個惡性循環。
在教育方面,我認為那一百二十億大學宿舍發展基金回應了我們資助大學一直的訴求,舍堂生活是大學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本地與海外同學能共同生活,學習不同文化,令校園更趨國際化。更重要的是,有些住在偏遠地區的同學每天長途跋涉回校上課,動輒用上兩小時,增加宿位就能進一步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整體而言,這份施政報告算挺全面,顧及各階層需要。特首林鄭月娥清晰帶出一個訊息─香港政府很有決心要為香港建設更好將來,希望報告能在立法會順利通過,同時希望社會大眾明白,這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今日的開支。

大學科研需要資金,一百億夠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