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龍的文化」 舞龍師傅辛酸自知
每年中秋,本港多處舉行舞火龍,其中銅鑼灣大坑今年加碼多一日,一連四天表演舞火龍,讓更多市民體驗香港獨有的舞龍文化。全長達六十七公尺的火龍,由近三百名健兒舞動,在一片銅鑼聲中穿越大街小巷,看似簡單,其實殊不兒戲,師傅們忍受着線香灰燼燙在身上的灼熱,繼續完成創舉,將這門傳統薪火相傳。
上周中秋節正日,近千名市民以喝采聲夾道歡迎,場面非常熱鬧。現場除了經驗老到的舞龍師傅,還有不少年輕的新臉孔。二十一歲的阿聰,兩年前開始參與紮龍工作和舞龍儀式。他直言生於斯長於斯,對大坑有濃厚情意結,「覺得要為大坑出一分力,傳承這傳統技藝,已經呼朋喚友參與,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接力。」
較資深的舞龍師傅白仔則指,無論是事前準備工夫或舞龍儀式,過程同樣艱辛,「被長壽香燙傷是閒事。」他隨即展示自己及同伴身上多處新舊戰績,「辣落去好像着燈,成塊肉甩落嚟!」他又指,為了不讓大坑舞火龍失傳,近五年特別多招募年輕人參與,「讓他們多嘗試不同崗位,將舞火龍精神一代傳一代。」
大坑舞火龍已於一一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頭會繫上紅帶及紙紮裝飾,其後負責舞龍的健兒會將二萬四千支長壽香,插在共有三十一節、以粗麻繩和珍珠草紮成的火龍上。

插滿線香的兩顆「柚子」,由健兒提着引領火龍前進,邊走邊轉動,猶如兩顆大明珠。

全港多處有舞火龍表演,吸引數千名市民駐足觀賞,有市民趁機與火龍「selfie」自拍一張,氣氛熱鬧。

一年一度的大坑舞火龍上周中秋節舉辦,插滿長壽香的火龍穿梭大街小巷,場面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