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研發
自十四年前EGFR TKI面世,對付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腫瘤而療效顯著,它已取代化療成為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的常規治療。
然而,醫學界很快發現這有效治療也有失效的時候,原因包括EGFR基因會進一步突變,令腫瘤對原有EGFR抑制劑產生抗藥性;因EGFR抑制劑滲透血腦屏障的能力低,令腦部成為腫瘤有機可乘的生長地方;最後是其他助長腫瘤生長的因子增強,包括HER2及 MET等,繞過EGFR抑制劑的效用。
最近研發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策略性地針對由EGFR基因進一步突變的T790M導致的抗藥性,同時提升血腦屏障的滲透能力,可解決上述EGFR抑制劑第一及第二個缺點。透過血液檢測基因突變的「液體活檢」,因過程非入侵性,所以患者可定時進行,反映當時的基因狀況,有助腫瘤科醫生使用對應的抑制劑。
EGFR抑制劑面世六年後,研發了對付帶有ALK基因突變的肺癌之ALK抑制劑,至今同樣發展出第三代藥物,特點同樣是滲透血腦屏障的能力更佳。然而,EGFR或ALK基因會繼續變化,幸好醫學界及藥廠已策略性地開始研究第四代抑制劑,對付進一步突變基因的細胞。目前,臨牀研究亦嘗試加入化療或免疫治療,希望利用它們不論突變的抗癌能力,殺死進一步突變的細胞,減慢抗藥性出現。
至於病人,也可考慮在日常生活中採納健康生活習慣,以免不良生活習慣導致EGFR或ALK基因進一步突變令腫瘤惡化。雖然目前未有確實證據支持健康生活習慣能減慢腫瘤基因再突變,但這是合乎邏輯及對身體有好處的做法。

五十歲的張女士從不吸煙,三年前患上帶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當時醫生特別揀選滲透血腦屏障能力較佳的第一代EGFR抑制劑,張女士使用後反應理想,一年多前腫瘤惡化,小腦有轉移,醫生用數瑪導航刀為她治療,還建議用液體活檢來檢測腫瘤是否帶有T790M,可惜兩次檢驗結果呈陰性。
最後張女士決定使用滲透血腦屏障能力較好的化療藥,最初腫瘤縮小,癌症指標亦回落,但近月再度上升,最近一周更出現頭痛和神志不清。腫瘤科醫生一聽,立即安排磁力掃描,雖然結果顯示之前接受數碼導航刀放射治療的小腦位置並無復發迹象,但發現張女士的腦室脹大及軟腦膜變厚,原來是腫瘤轉移至軟腦膜繼而造成腦脊液阻塞,所以令張女士出現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
張女士隨即接受腦外科醫生施行的腦室腹膜引流術,同時抽血再驗T790M基因突變。手術後,她的頭痛和神志很快改善過來,但四日後又惡化。醫生建議她使用具良好血腦屏障滲透能力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用藥一兩日後神志已有改善。兩日後,報告證實張女士的腫瘤帶有T790M基因突變,而第三代EGFR抑制劑正好針對T790M基因突變,所以醫生相信,張女士的腫瘤控制將不成問題了。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