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滴」同行
還記得去年到北京出席科大校友聚會,因緣際會,我順道參觀滴滴出行的總部。當時,滴滴繼與阿里巴巴的「快的」合併後,再下一城收購同行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Uber中國,乘着共享經濟之勢,躍身成為內地行內龍頭。自此,我不時與滴滴保持聯繫,探討滴滴與科大的合作機會,牽了一年的紅線終見成果,兩星期前,雙方終達成合作夥伴關係。
常言道三十而立,滴滴三位創辦人程維、吳睿及張博創辦滴滴時,還未及三十之齡,真是年輕有為。程維與吳睿曾於阿里巴巴工作,而張博則曾於百度主導研發工作,程維今年更獲福布斯選為年度全球變局者之一,滴滴的成功可謂蜚聲國際。還有聯想柳傳志之女柳青加盟助陣,滴滴的發展更見騰飛。滴滴的員工人數於過去一年間從五千增長至七千,領導層雖全都是中國人,但國際關係卻做得十分出色。
張博率領滴滴代表團到臨科大簽署合作協議 (下圖),隨團的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葉杰平教授,他同時擔任滴滴出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院從事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研究,原來年初還在美國矽谷建立分部。簽約當天,張博更應邀為科大上下發表演講。滴滴的理想就是要推動智慧交通發展,打造可持續的共享出行新生態,支援智慧城市建設。城市裏有共享基建、共享汽車,那麼現在應有共享出行,路面上每輛交通工具、每個位置都應充分善用,這種高效的出行模式就是滴滴一直努力實踐的。滴滴每日處理二千萬宗訂單,除了叫的士,還提供租用商務專車、客貨車、巴士服務,甚至有代駕服務等,發展更日益全球化,其跨境出行合作網路已遍及全球一千多個城市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世界人口。
張博還跟大家分享了不少有趣的數據:北京三環路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地方都用作泊車;百分之三十行駛中的車輛都是在排隊泊車或在找尋泊車位。張博想指出的是,中國現時的交通網絡系統未盡完善,造成無謂的浪費,而共享出行就能提升效率,減少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除了提供共享出行服務,滴滴同時對各地交通管理部門開放交通資訊平台,配合其大數據研究實力,可以為各地交通部門提供即時路面訊息,從而優化調整交通燈的時間以疏導路面擠塞情況。滴滴所提出的可轉向行車線計劃,更是讓人驚歎,利用一架特製專車在多條行車線的道路上,按路面情況快捷切換路障,疏導交通。很多交通擠塞的城市可考慮採用此計劃。
從滴滴的鴻圖大計可見,這公司非常創新,又因時制宜,完全了解中國市場需要。中國交通網絡系統與道路使用者的習慣與很多國家迥然不同,滴滴不僅迅速應付市場需求,更會預視未來趨勢,早着先機,令我想起從不相信市場研究調查的蘋果教主喬布斯,他只顧做顛覆市場、開創潮流的產品。
中國市場龐大,在接納創新意念方面抱持開放態度,匯聚國內外的技術人才,從滴滴此例可證中國的確機遇處處。願香港能有這樣良好的創業環境與機會,香港的創業人士同時要主動了解中國甚至全球市場,再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幹一番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