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統音樂的接班人
正統音樂從來不易為。由於香港的市場和大眾鑑賞力所限,在正統音樂圈(比對流行音樂界)內,全職的工作崗位十分稀少,所以不少樂手都要靠兼職維生。得到政府長期資助的三支樂團規模最大,但他們的全職樂手平均年齡不高,所以不會經常招聘。大如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中樂團,他們的開支遠高於政府的恒常資助,所以還要絞盡腦汁尋找商業或慈善贊助。規模較小的香港小交響樂團,也常埋怨當局給的經費不足,現在仍有部分樂手不是全職的。
香港其實還有很多非全職樂團,我跟不少有合作過,如城市室樂團(City Chamber Orchestra)、寰宇交響樂團、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Metropolitan Youth Orchestra、樂樂中樂團、HK Youth Choir等,水平都很不錯,但他們面對的不止是資源問題,還有場地的短缺(前文的三支樂團各有自己的大本營)。所以演出的機會不多,藝術造詣方面很難再跨出一步,成為惡性循環。
好在還有不少滿腔熱情的青年人,願意為這門藝術付出他們的青春血汗。我有幸和幾位青年音樂家合作過,為我的表演帶來了不少驚喜。著名中提琴手凌顯祐和二胡美女演奏家陳璧沁曾給我伴奏,把趙增熹改編過的流行曲帶到另一個高度。在本月初的中大籌款音樂會上,璧沁加上樂樂中樂團替我的︿但願人長久﹀伴奏,把這首歌曲襯托得很美。她憑着超卓的技巧和個人魅力,現在已有不少演出機會了。凌顯祐年紀輕輕已是香港管弦樂團的首席中提琴手,最近得知他和另外兩位香港樂手入圍了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葉詠詩曾贏過此項比賽),衷心恭祝他能最後勝出,為港爭光。
我和盧宜均(Anna)和陳雋騫(Phoebus)這兩位青年音樂人也有一曲之緣。Anna 是個有正統音樂底子,但勇於挑戰各類現代音樂的唱作歌手,作品有獨特的情緒意境,忠於自我,不為商業考慮而妥協,令我十分佩服。Phoebus 有「鋼琴王子」美譽,憑着嫻熟的鋼琴技巧,糅合古典與現代,加上靈活的商業頭腦,也活躍於音樂會和舞台製作。這一代的音樂人較幸運,來自家庭的阻力較少。Anna和 Phoebus的父母輩我也認識,他們思想開明,容讓子女找自己的音樂路,還在背後給予支持。
幾年前,劉千石邀我看聲輝兒童粵劇團演出,初次見到十歲的楊建平。他小小年紀演老生,竟然演和唱都頭頭是道,功架十足,我簡直驚為天人。若他能堅持下去,將來在粵劇藝術方面必定大放異彩。我去年在一個音樂會上和他同台演出,發現原來他還是個出色的二胡演奏家,聽說有機會加入中樂團當樂手,真不愧石哥多年來一手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