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廣「紅Van」文化 水牌窯字人緊扣本土情懷
紅Van是香港獨有交通工具。車頭那塊白底、配上紅藍色楷書的小巴水牌已成為本土特色。原來不少「小巴牌」,都是出自六十歲的麥錦生之手。
據麥錦生夫子自道,他十五歲開始執筆練字,十年後毅然開設「巧佳廣告製作有限公司」,專門製作小巴水牌。「高峰期有六、七間做,依家啲師傅退晒休,得番我。」
他的店舖設於紅Van站旁,招牌下放滿小巴水牌。除了傳統的九龍仔、筲箕灣、青山道等地方名,還夾雜不少「香港製造」、「頂硬上」及「陪著你走」等香港潮語,都是他的生財工具。
「嗰陣有個日本遊客特登來訂造,之後拎咗返日本,喺當地旅遊雜誌登出來,結果大受歡迎。原來訂造都有得諗,我之後做埋香港潮語,將小巴水牌製成鎖匙扣同文件夾,好受歡迎。」眼見生意大好,又能喚起大眾重新關注紅Van文化,麥錦生開心得不亦樂乎。
隨着社會愈來愈電子化,不少學校棄用傳統教科書改用平版電腦,執筆寫字的人亦愈來愈少。「對學書法嘅人來講,當然唔開心。依家啲人好倚賴電腦字,無咩人用手寫字。」麥錦生歎道。
為保存和推廣小巴水牌文化,麥錦生積極開設工作坊及導賞團,希望讓更多人體驗及接觸水牌字,同時搵有心人承繼這門手藝。「第一要有天份寫得靚,第二有心晉身呢一行,不過暫時未搵到繼承人。」

紅Van水牌寫字人麥錦生師傅寫得一手好字,慨歎現今社會太倚賴電腦字。

一元五毫至九元五毫的傳統花碼價錢牌。

麥師傅示範手寫客製水牌。

店內掛滿香港潮語的水牌匙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