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三刀

一天的傍晚,到鴨脷洲的街市買魚,我習慣先逛一圈,看看各魚檔有甚麼好東西。中途被其中一檔地上的小膠盆吸引着,盆中有幾條魚游來游去,如果不留心,很容易走漏眼。街邊或街市的魚販很喜歡這樣賣魚,膠盆內只注入半滿的水,除了扁平的撻沙魚,其他魚根本露出半個身來,說是游,倒不如說是翻來轉去的掙扎。
如果像很多海鮮酒家的裝潢,把所有海鮮放在透明大魚缸內,讓客人看得清清楚楚仔細挑選,人的心理一定會覺得這些魚叫價較貴,而魚檔放在膠盆中的魚會較便宜。由細到大到現在,我仍是這麼以為。雖然有不少人說,地攤魚檔常會執到寶,但我很現實,漁民和小販不是傻的,他們見魚多過見人,少見的低價雜魚一定有,但怎會不知道哪種魚值錢,隨隨便便放在地上的爛鬼膠盆上益街坊!
「那不是三刀嗎?」我停住腳步盯着一條銀色底有三間黑色紋的魚,但三刀無可能流落凡間,與兩條鱲魚擠在盆內苟延殘喘。問魚販賣多少錢,她的答案使我呆在當場:「四十。」
四十元一尾?兩年前在流浮山的海鮮酒家吃三刀,八両收六百多元,上枱是爛魚一條,尚且食到一肚氣。現在眼前這條疑似三刀只賣四十元?魚販見我聽了價口後沒有反應,以為我嫌貴,於是推介那兩條鱲魚,「嗱,益你,這條廿五。」
我指住那條疑似三刀不恥下問:「這是甚麼魚?」
「三刀。」
「三十五啦。」
「唔得,已經平畀你啦,哥仔!」
「是但啦。」請魚販即劏,立即飛車回家,落鑊將之蒸熟。
上星期到馮美基家中吃飯,將這段「三刀奇緣」告訴大家,有人嘖嘖稱奇,有人懷疑是養殖的,實牙實齒說現時很多三刀都已經是養的,但有心水清者一口咬定:「一定是假的。」並說曾聽過朋友一個吃抵食海鮮套餐的經歷,套餐其中一道菜是清蒸三刀。說到這裏,我們已紛紛插嘴,三刀淪為套餐,冇可能。故事繼續講下去,魚蒸好送來,那位朋友終於覺得有問題,召經理來:「不要騙我,這條不是三刀。」好一個坦白的經理:「這是假三刀。」
在網上的釣魚討論區,其實也有討論假三刀的問題,有釣友說三刀又名「斬三刀」,貴過石斑,假三刀其實是紅雞魚的一種,因為外形花紋似三刀,常令人產生美麗的誤會,於是被稱為「假三刀」。
三刀被人愈食愈貴,但自由市場沒所謂值不值,就像古董一樣,只要有人覺得有炒賣價值,或者真的是個人的心頭好,幾貴都會覺得值。對我來說,三刀很貴,但這條四十元的魚,味道和肉質都不錯呀,還須管牠是斬三刀還是假三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