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7 年 07 月 06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恨錯難返

近期收到不少以大灣區為主題的研討會邀請,最冠蓋雲集的要數由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牽頭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其實馬化騰早於三月兩會時已提出興建大灣區的概念,對推動兩地發展可謂出心出力,這次論壇還有不少大企業的領軍出席。馬化騰邀請我作為論壇其中一個環節的主持,我與他相識多時,當然應邀赴會。

我主持的環節題為「科技創新」,講者包括馬化騰、順豐董事長王衛、恆基副主席李家傑、珠海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及澳門科大副校長龐川。四位企業家都在香港及珠三角設置公司總部,大部分更是居港人士。討論雖以普通話進行,但我發現除董明珠外,大家都能講流利廣東話,展示着大灣區內粵港澳共融。一向行事低調的王衛亮相論壇成為焦點,他調侃自己的目光不如馬化騰,當初一念之差,只顧埋首內部生意,忽略打造內外生態環境,造成今天順豐市值兩千億和騰訊市值兩萬億的差別。他還勉勵企業老闆不能故步自封,開放合作才能贏得機會。王衛是真正的香港仔,自五歲起從內地來港,高中後就自立門戶做生意,他卓有遠見,順豐今天有聲有色不無道理。

嘉賓講者們都來自不同範疇,地產、工業、物流等,他們都大力投資高科技,由利用科技降低建築成本、研發工業機械人到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於電子商貿及物流,創科其實早已滲透每個行業。有人覺得大灣區這個項目只是為別人作嫁衣裳,請想深一層,香港租金貴,人力資本少但成本高,加上地少,導致較難負擔一些大型科研儀器,發展大灣區其實有助彌補香港人口、市場及資源等方面的限制。

科大李澤湘教授提議在大灣區興建一所專為培育創新專才及企業家而設的私立大學。新世界鄭志剛亦提出於區內將文化藝術及科技融合。除了硬件配套,馬化騰認為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更為重要,香港新一代就算在STEM科目表現出色,亦未足夠帶起大灣區發展,須再配合官產學研的充分合作,相互發揮協同效應,才能達致雙贏,所以加強兩地科研合作實在是大勢所趨。

港深的關係其實倒有點像三藩市與矽谷,香港與三藩市的居住環境較好,但地貴,而深圳與矽谷則是創科工作的集中地,不少創科專才都這樣跨境工作,慢慢香港亦可以像三藩市變成創科中心。當然,大灣區要成功需要兩地政府在通關上的配合,這也是相當具爭議性的話題。隨着港珠澳大橋於明年通車,我相信大灣區更能連接三地的經濟。

然而,部分香港人仍抱着「食老本」的心態,以現有獨特優勢自豪而裹足不前,更有部分人因政治眼光而抱有成見,反對合作。科技日新月異,隨着內地及其他國家力爭上游,若香港缺乏競爭力落後的危機感,不去把握這個機遇,我們的優勢或將於五至十年後逐漸消失。

回想二十年前,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提出「香港灣區」的概念,二十年後,我們所擁有的條件已變得更為成熟,但為何仍未能煲好這服有助香港長遠發展的靈丹妙藥呢?若再錯過這最後機會,屆時將恨錯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