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助自助者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一九六三年成立,現時是醫院管理局轄下統計全港人口的癌症資料統計機構。中心需將各間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的數據互相引證,確保數據準確,包括不會重複計算病人等,所以向外公佈的年度數據會延後兩至三年。目前,中心公佈的最新癌症資料為二○一四年。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網頁於二○一六年底進行翻新工程後,提供更詳盡的癌症統計分析,使用方法亦更為互動。首頁有圖表列出二○一四年本港十大腫瘤,同時並列二○一三及二○○四的發病數據,方便對照和比較,當中發現與富裕社會生活習慣有關的「富有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子宮體癌及淋巴癌,發病率統統上升;但與貧窮有關的癌症如肝癌、胃癌、鼻咽癌,發病率則見穩定或只有輕微增加。另一方面,雖然本港的控煙工作成效理想,但肺癌是十大癌症中唯一無法確切解釋其發病率上升的癌症。不少人相信,這可能與近廿年全球空氣污染,尤其是PM2.5懸浮粒子有關。
既然「富有癌症」愈趨常見,市民大眾應採取相關預防方法,包括避免攝取過剩營養、過多動物脂肪及蛋白質,並應多吃蔬果,勤做運動;肺癌方面,則需靠各方包括工商業界、政府及個人共同努力,減少造成空氣污染,即使減少商家利潤或令個人生活不便,也應為大眾及下一代愛護地球。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訊,不單增加大眾對癌症發病趨勢的了解,因而令他們多加留意常見癌症的症狀,及早求醫,而且為前線門診醫生或家庭醫生起了警惕作用,在日常診斷時更加倍留心求診人士是否患上發病率在上升的癌症。
同時,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提供數據以支持醫護人員及學者就推廣預防醫學方面的工作。有關人員可依據中心提供的癌症發病趨向的資料,推算將來的癌症發病變化,通過研究找出變化原因,讓衞生防護中心或衞生署有據可依,向大眾作出預防癌症的建議,包括推行第二線癌症預防。例如政府最近推行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三個月便為七成因大便有隱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參加者及早診斷出瘜肉,並確診了五十一位腸癌病人。至於其他發病率上升的癌症,如乳癌,由於外國就應否推行普查仍在爭議階段,故香港政府並未決定使用公帑推行乳癌普查計劃。當然,對於具有乳癌家族史等高危人士,就個人情況定期作乳房自我檢查或自資安排由醫生檢查,也是明智及可行方案。事實上,不少早期診斷乳癌的病人都是自己留意乳房產生變化而向醫生求診,才得以及早治療。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資源還有助政府及相關醫療部門評估及規劃癌症服務的長遠政策。不同癌症需要不同醫療設備,所需的醫護及輔助人手的安排亦有別,當規劃及培訓專業人員需時十年或以上,這些資訊便有助決策者作前瞻性計劃,為將來作好準備。
所謂「天助自助者」,癌症資料統計正是解決癌症問題不可或缺的基礎,為未來防治癌症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數據。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