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醫療.健康  > 醫療檔案 2009 年 02 月 24 日

舉步為艱到步履輕盈

或許你從未受關節痛之苦,不明箇中苦處,但對於長久受關節痛楚折磨人士來說,卻是痛不欲生。

因痛楚難當而無法動彈的關節痛患者,到底怎樣才能衝破痛苦牢籠?

五十九歲的林女士及五十三歲的陳先生終於鼓起勇氣,接受電腦導航膝關節置換手術,其中陳先生更換了先進的旋轉型關節,兩人在手術後,重拾久違了的步履輕盈暢快感。


骨科醫生鄧偉文示範旋轉型人工膝關節,能容許病人作出適度轉動。

雙腿換了人工膝關節的林女士,在球場上表演她的太極功,輕鬆提起膝頭熟練地打圈,復又左右扭動,展示靈活。

「真係從未如此自在過,這一刻的心情和未換關節前,真係兩回事!」林女士開心地說。她形容,一年前未換人工膝關節前,她的日子「舉步維艱」;換關節後,她過的是「身輕如燕」的日子。

林女士自幼已有關節痛,只是她不知身患何病。「我八、九歲時有膝頭痛,當時父母帶我去接受艾灸,每次被艾灼完便舒服好多!」她說。長大後,林女士才知這種治療是對付風濕關節炎。


嚴重膝關節退化患者,雙腿會變形,如圖左側向一邊,及上圖變成「O」字腿。

林女士說,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重新走路的踏實感令她好滿足。

膝痛難當 身心受創

在其後的歲月,林女士慶幸不再受關節痛之苦,直至數年前——「初時手指突然腫脹,腫到要剪斷手上的戒指,後來到雙腳膝頭痛,去見普通科醫生,說甚麼關節勞損,處方一些止痛藥給我,但都沒有甚麼效用。」任職醫院病房助理的林女士說。其後痛楚愈來愈嚴重,由走路時痛,到稍稍移動也疼痛難當,痛得她連站直身子也辦不到!

關節痛帶來的折磨不但是肉體上,還有心靈上,「有腿走不得真是好痛苦,我做病房助理,明明看見病人就要跌倒想衝上前扶,但自己卻舉步維艱,那一刻覺得自己真的很無用!」

慣於勞動的她被迫請病假在家休息,然而事事靠人照顧的感受絕不好過,「起居飲食都要靠人,有時口渴想飲杯水,家人應了一聲:『好呀,等等。』但一句等等我便等了三句鐘,你說靠人的日子多難受,我真的好!」林女士說,那段膝痛的日子更令她心情煩躁,少少不如意都大發脾氣,身心飽受煎熬。

每一步都很踏實

膝痛後期,她在朋友介紹下見養和醫院骨科胡永祥醫生,經檢查後才知道一直折磨自己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注射藥物後痛楚紓緩,但後期情況愈見嚴重,醫生建議她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電腦導航系統,確保手術準確性。

已被痛楚折磨得身心俱疲的林女士聽到有徹底治療方法,彷彿在地獄路上見曙光,立即一口說好!去年中,她先接受左膝關節置換手術,十日後再接受右膝關節置換手術。

「一做完手術,當日我已經能站起來,那刻竟然沒痛楚!翌日便可以在走廊試着走,一腳踏在地板的感覺真的很實在,和之前每踏一步都虛虛浮浮很不同!」林女士開心地說。由於康復情況理想,林女士的活動範圍日漸擴大,由最初在住所樓下廣場耍太極,擴闊到從東涌步行三小時至大澳耍太極,之後足迹又伸延至西貢,和好友包遊艇去嬉水。剛過的農曆新年,又到菲律賓旅行,飽覽名勝。

回復女金剛本色,上山下海到處玩樂的林女士慶幸自己及時換了膝關節,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打了支強心針,「退休後最緊要行得走得,否則因病痛要被迫呆在家,真的生不如死咯!」

旋轉型人工膝關節

最新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採用具旋轉角度的新型關節(rotating platform knee),活動能力比傳統型的更優勝。

養和醫院骨科醫生鄧偉文解釋,傳統固定型的人工膝關節(fixed platform knee),容許屈曲及伸直,但旋轉型的人工膝關節,除了可屈曲及伸直外,更可以向左右旋動,便像真正膝關節的活動能力。

原來,當我們做某些動作時,膝關節需輕微旋轉幅度才能完成動作,例如蹲下、打高爾夫球、瑜伽及跳舞等。

旋轉型人工膝關節其實早於二十年前出現,但未見普遍採用,因它多了一個活動角度,病者手術後有機會在過度活動下引致磨損甚或鬆脫。但近年需要更換膝關節人士較年輕及活躍,故活動幅度較大的旋轉型較適合。但由於這種關節主要針對歐美人士需要,故尺碼較大,東方人未必個個適合。不過近年東方人亦有需求,故醫療用品商已開始應香港病人需要,製造尺碼較小的人工關節。旋轉型人工膝關節,售價比傳統型高10%。


固定型人工膝關節可屈曲及伸直。

旋轉型人工關節,除屈曲及伸展外,亦可左右作出一定程度的旋動。

長期站立 膝蓋勞損

同樣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重過新生的,還有五十三歲的陳先生。

過往三十年任職食肆,分別做過樓面侍應及大廚的陳先生,因工作需要而長期站立,加上他體重達二百磅,膝關節在長期受壓下而嚴重勞損,患上退化性關節炎。

「我大約十年前就開始痛了,惟有一直服止痛藥頂住。」陳先生說。其實這十年來,他為了疼痛的雙膝,東奔西走尋訪名醫治療。

「中西藥我都試過,香港西醫就說我有少少退化,給我處方止痛藥,又叫我做物理治療,我有照做呀,但止痛藥就愈食愈無效,由每次一粒到兩粒,再食到三粒都止不了痛楚。」他說。

期間他一直有見中醫,醫師說他疲勞,又推拿又針灸;近三年他更持續回大陸接受針灸治療,「初時針完都見效,當晚就痛楚全消,但翌日早上起來,痛楚又爬滿膝頭!」

長期痛楚 磨蝕人生

如是者他不斷吃止痛藥不斷接受針灸,帶着痛楚回食店,利用忙個不斷的工作作為麻醉劑,令自己精神上忘卻痛楚,但實際上卻阻不了關節繼續退化。最嚴重時,陳先生死忍痛楚只能走十步,躺在牀上雙腳只能長期保持同一姿勢,稍稍移動半分都會痛。後來,同樣有膝痛的弟弟到養和聽了一個醫治關節痛的講座後,知道治療有法,於是叫陳先生一試。

「我來見胡醫生時,都沒想過是否要做手術,心想盡量醫,醫得幾多得幾多。」他說。原來長期被痛楚折磨的人,人生的要求也會被迫下降,心態變得卑微的他,只求減輕一點痛楚就滿足。

幸好,人生並不是沒有選擇的,陳先生在經過一番注射藥物治療後,胡醫生仍見不到有理想效果,建議他接受手術。由於陳先生腿骨較大,可以置換一種活動能力較高的旋轉型膝關節。


體重達二百磅的陳先生身為食肆東主又是廚師,在長期站立下,最終令膝關節退化。

換上人工膝關節後,陳先生重拾腿部活動能力。

未做手術前,陳先生的右膝關節嚴重,已去到骨磨骨的地步。

術後三日 學走樓梯

食肆老闆陳先生為求擺脫纏擾他十年的關節痛楚,於去年九月二十四日先接受右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陳先生於六時回到病房,當晚八時他便能下牀,在學行架協助下步行去洗手間;翌日,他更可以在醫院走廊來回步行數次。第三日,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學習上落樓梯。

「那刻步行時雙腳還有痛楚嗎?」記者問。

「右腳無痛啦,但左腳(未做手術)仍痛咯!」陳先生笑說。而大約在兩星期後,陳先生左膝亦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同樣康復情況理想,一個月後已可以外出,第一件事當然是回食店巡視。

人工關節新里程

現時雙膝手術已過了四個月,陳先生已完全回復活動能力,「之前走十步也不能,現在走半小時都無問題!」陳先生說。

問他有否特別保護關節,在適當時候休息,他卻說沒有。「一開工便沒有時間停下來,到工作做完才記得休息,不過都已經站了好幾小時了!」陳先生輕鬆地說。

養和醫院骨科部主管胡永祥醫生說,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其實在半世紀前已出現,但過往由於依靠醫生的判斷去決定手術時的切割程度,故有時手術後效果欠理想,到近年有了電腦導航科技協助,由電腦決定切割幅度及角度,大大提高手術的準確性,令關節置換術進入新階段。

「電腦不但可計算將置入的假體尺碼大小,亦可計算韌帶張力是否能平衡,亦可以免去傳統手術中的脂肪栓塞風險,對醫生幫助大,當然最受益的是病人。」胡醫生說。

據統計顯示,全憑肉眼決定的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準確度為80-85%,以電腦導航協助,準確度為90%以上。而目前新型的人工膝關節愈見耐用,一般可達二十年。


電腦導航手術系統,用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將以往只有80%的準確度提升至95%。

在電腦導航系統協助下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大大提高手術的準確性。

電腦導航手術系統解構



換上人工膝關節後,陳先生雙腿回復垂直線。

手術前,陳先生雙膝退化嚴重,出現彎曲。

伸延閱讀

想了解更多健康醫療資訊,請上養和醫院網站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